阎连科:我害怕村上春树成为经典
2013南国书香节于8月22日闭幕。本届南国书香节适逢创办20周年、举办第十届,规模之大、亮点之多创历届之最。莫言、余秋雨、易中天、苏童、陈平原、毕飞宇等160多位名家悉数到场,与读者进行交流。
本届书香节讨论得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全民阅读立法列入2013国家立法工作计划一事。日前,一位名叫孟莎美的印度工程师写的《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文在网络引起广泛转载,文章的末尾是这样写的:“或许我们对于一个经济还在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不应过分苛责──过于忙碌是压力所迫,并不是一种过错。但我只是忧虑,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宁可慢一点,松一下……”的确,如今的国人或许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但如果立法强制读书,是否又太过悲哀呢?对此,看看众多出席书香节的名家们是怎么说的。
易中天:不会去看电子书
读书是一件十分个人的事情,它很纯粹,完全出于读者对书的爱。当你看到一本书,读了几页觉得不错,这就是“一见钟情”。而爱上之后就想着要把它带回家去好好阅读,算是不顾一切地与之“私奔”。这种对书发自内心的爱是无法教导的,也是不可强迫的。
我是拒绝看电子书的,都说“书中自有颜如玉”,在我看来,其实是书籍本身就是“颜如玉”。书是我的情人,情人怎么可以只能看不能摸呢?书的纸质、排版和封面的设计都是它独特的魅力和性格,而我本身是很挑书的,对于这种物质化的要求也很高,只有拿到手上才能感觉到书的魅力,所以,我不会去看电子书的。
阎连科:害怕村上成经典
孩子喜欢谁都好,喜欢金庸也好,喜欢村上春树,喜欢琼瑶也好,只要喜欢读书就好。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所谓的“阅读经典”进入误区,仿佛得了什么奖有什么大师的推荐,我们就该去读什么。阅读还是该坚持看能触动你内心的书。
当然阅读是随着人的年龄和阅历变化的,一辈子喜欢一个作家或者喜欢一类小说那很可怕。现在那么多人喜欢村上春树,其实我内心里害怕村上春树成为经典,那经典的标准就要改变了,就像把《鹿鼎记》和《红楼梦》并列。我还是觉得托尔斯泰高一点,村上春树低一点好。
(站长评论:不知道阎先生读过几本村上,村上小说的内容内涵绝对是诺贝尔文学奖级的,不要人云亦云)
叶锦添:读书不可尽信书
我这人最大的怪癖就是买书,对我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我家里的藏书数量,大概跟方所里卖的书差不多吧。
我不是一个能够轻易被说服的人,而且我觉得,即使是印在书里的话,也不能轻易相信。所以每一个题目,我都会看好多本相关的书,吸收不同的观点,这是为了防止自己局限在一个思维里面。当然,有时候我也会被一些书中的话而打动,如果我觉得写得好的,我就约那个作者出来聊,直接跟他交流我对这个观点的看法,甚至提出疑问。牛吧?
蒋方舟:不应太早读名著
我10岁的时候就看米兰·昆德拉的书了,当时的印象不好,以后就抗拒看他的书。直到去年我再重新捡起来看,才发现自己年少时懵懂的印象完全误导了自己的阅读。比如海明威,我也很早读了,但并不喜欢。直到成年后有次爬乞力马扎罗山,忽然瞬间了解到了海明威在书里描述的那种百无聊赖的感受。可见不顾年龄提前去接触一些你那个年龄根本看不懂的书,往往会适得其反,把阅读引向歧路。
我觉得读书是一种生活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每一位作家都在你的世界里推开一扇不同风景的窗。
本报记者 胡霄羽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不知阎先生对村上是否了解?又了解多少?村上也好,托尔斯泰也好,被大家推崇。都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但不得不承认我们所谓的“阅读经典”进入误区,仿佛得了什么奖有什么大师的推荐,我们就该去读什么。阅读还是该坚持看能触动你内心的书。”“我还是觉得托尔斯泰高一点,村上春树低一点好。”看了阎先生的这段话,觉得与他自己前后说的有些相悖。到底阎先生是凭借什么得到高低的理论的。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在托尔斯泰那个时代他是具有代表性的,但如今村上同样也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2013-10-15 下午 11:06觉得对阎连科的言论不屑,周汝昌几乎穷毕生心血读《红楼梦》,但他一点都不可怕啊。人是活的,读书要自己选择,哪怕是同一个作家。
2013-08-29 下午 12:03先坐沙发
2013-08-29 下午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