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一种和谐的满足——村上春树和《天黑以后》
当太阳转入黑暗,大地沉于海中,
火热的星星从天空坠落,
而火焰在空中跳跃,
将会产生一个新的天地,
在度呈现灿烂辉煌,
屋宇以黄金为顶,
田野不经播种也果实累累。
这是一首描写“诸神的黄昏”景象的诗歌,“诸神的黄昏”在北欧神话中是世界的毁灭日也是创造日。传说众神之主奥丁把人类中死亡的战士收集在瓦尔哈尔宫中,并且不断加以训练,在那里,英雄们白天格斗,晚上饮宴,渡过漫长的时间。这一切都是为了“诸神的黄昏”。到了那一天,英勇的灵魂随奥丁的旗帜,每八百人肩并肩地从大门中出征,迎战恶狼与巨人。令人扼腕的是,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整个世界,整个天国,都将在这一战中毁灭,沉入海中。但是,命中同样注定这一天将从海中诞生出理想国新世界,于是,所有哀痛都将消失,人与神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喜欢北欧神话,很大程度是喜欢它那种世纪末的绝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两种极端矛盾的融合让北欧的神更富有人性和英雄主义;喜欢村上春树,是因为他的文字同样是矛盾的,读者能从他的文字里看到颓废,也能从颓废的文字中找到希望的萌芽。这种颓废的激情,往往让人有一种在绝望中重生的感觉,那种感觉,很有点诸神黄昏的问道。很多人都会觉得村上春树的作品太过于晦涩和荒诞,然而他的作品却依然大卖。有时一个欣赏者并不需要能听懂歌词的内容,只要会被旋律打动就可以,譬如听那首法语歌曲《Je m appelle Hélène》(《我叫伊莲娜》);同样,有时候读者也无需去真正体会作者创作的初衷,只要能从书籍中得到一种相似的感动就可以了,譬如阅读村上的《天黑以后》。
《天黑以后》是一部很有特征的小说。似曾相识的连贯却又松散的情节架构,一如既往的双主线、多人物;频繁出现在文字中的摇滚乐;在加上那一贯的,孩子气的大大咧咧的对话;都在告诉读者《天黑以后》的作者除了村上春树,不会有第二人选。同样,《天黑以后》也依旧传承了村上作品的一贯特点--晦涩难懂,却依然大卖。
阅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有时难免会产生一种晕眩感。因为他的作品总是带着点即兴爵士乐的味道,让人在阅读时总觉自己像是带着点醉意,和着令人振奋的节奏在舞池中央孤独地切换舞步。《天黑以后》中,村上的文字就像是杜可风手中的摄影机,人的孤独,人的伤害,人的希望,人的恶,人的善良,在长镜头般的文字推动下不断闪回,把蒙太奇的手法用到了极致。透过文字,读者的眼睛清楚地看到的了一座都市的夜景;看到爱丽在昏睡中,看到爱丽在尽力的摆脱昏睡;看到在城市的角落发生的罪恶,看到与罪恶同时闪现的善良之光;一切都是矛盾的结合,一切都是对立的融洽。而作为每一小节标题的精确的时间数字,就像在摄像机取景框的右上方闪烁变化的时间显示。
天黑不是结束,毁灭不是结束。即便众神之王在“诸神的黄昏”到来的时候死亡,新世界依然生机勃勃破土重生。催动一个作家写完一本小说的是什么?是对节奏的迷恋,对影像的狂热,对构造一个世界的沉醉,还是一种心头的淡淡冲动?所以当作者在夜色中写成了一部小说时,读者并不需要去寻根问底,只要能和着书本的节奏,感到一种和谐的满足就可以了。就像“超级女声”们说的:“喜欢,没有理由。”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寻找一种和谐的满足——村上春树和《天黑以后》: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