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的多崎作

作者:汤祯兆来源:华夏时报
(村上森林已获得作者授权转载)
摘要: 撇除复杂的历史隐喻,《脱色的多崎作,与他的巡礼之年》(下称《多崎作》)当然也是一本村上春树治愈系的小说。在治愈进程,以及流露的态度,显然沾上了一层暧昧的色彩,也是我觉得新作颇堪玩味的刺点所在。

     多崎作因为大学时期被四名好友断绝的排斥杯葛,令他一度产生寻死的冲动,后来总算勉强苟活下来,但内心的黑洞始终未能填补。三 十六岁的他,在新交的女伴沙罗的鼓励下,终于踏上了重访旧友的释谜之路。四名好友分别为两男(青海及赤柱)及两女(白根及黑野),破裂因由在追寻下才得悉,乃源于白根诬蔑多崎强暴了自己,令他背负沉重污名而黯然离席。
小说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来详细交代多崎重访三名旧友(白根已死)的过程,把他们的对话仔细记录,令读者俨然在看另一本《地下铁事件》。撇开白根捏造之谜,在三人与多崎的对话中,不约而同从不同角度去肯定后者的过人之处,就好像在为多崎作进行心灵治愈的疗程,同时也作为回应书名之举。多崎一直视自己为事件中的受害者,三人的重省某程度也
好像“赎罪” 的举动,为当年不辨青红皂白令多崎蒙冤补偿。重访经验也催促多崎改变了一贯逃避的人生态度,回国后便就曾看到沙罗亲密地与另一中年男性在街上闲逛而提出诘问。沙罗的回答正好点出问题症结所在:“你不是那么单纯的人,只不过自己一直这样想而已。”一针见血的评议正好道出多崎的整个探寻过程的徒劳无功。
多崎的受害人印象,正好牵引出村上的终极观察──日本国民在过去长久的日子中,正好是以多崎式的置身事外不干涉他人途径过活,到危难降临头上便自然得到一种无责任的印象(1995 年阪神地震、沙林毒气事件以及2011 年的东北海啸等各式灾难,一般日本民众正是以受害者的身份自居),可是这种人生态度真的可以洗脱共犯的嫌疑吗?村上显然觉得治愈式的心灵抚慰术,不足以令国民觉醒;多崎最终与沙罗的关系未有交代便戛然而止,正属我所言的暧昧式终局抉择,以留待读者深思日本未来的何去何从。

 

W020130517372479844432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何去何从的多崎作: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