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阅读]旋转木马鏖战记 [1-6]
 norwood (2003-05-15 18:14: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旋转木马鏖战记(上)

作者:村上春树

序·旋转木马鏖战记

将这里收录的文章称为小说,对此我多少有点抵触感。再说得明了些,这并非真正意义
上的小说。
我要写小说时,先将各种各样的现实性material(注:素材、原料、材料)——我是说
假如有这类东西的话——一古脑儿扔进大锅里煮,一直煮到面目全非,而后再切分成适当形
式加以使用。所谓小说或多或少便是这么一种东西,现实性也是这么一种东西。面包店的现
实性存在于面包之中,而不存在于面粉里。
但是,这里收录的文章原则上是与事实相符的。我从很多人口中听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将其写成文章。为了不给当事人带来麻烦,细节上我当然做了种种加工,因此不能说完全属
实,但主要内容是有根有据的,既没有夸张以求有趣之处,又不曾添枝加叶。我的想法是实
话实录,尽可能不损坏其氛围。
这些文章——姑且称之为随笔吧——起初我是为了给长篇创作进行warning up(注:
(运动、跳舞之前的)准备活动,(机器、发动机等)预热。)而写的。我蓦然觉得,尽量将事
实作为事实记录下来这一作法日后很可能有用。所以,一开始我没打算把这些随笔变成铅
字,而预想这些兴之所至写完就扔进书房桌子里的东西难免遭到和其他无数断片式文章同样
的命运。
不料写了三四篇之后,我发觉这一个个故事似乎有个共通点,那便是它们“希望道
出”。这对我是个奇特的体验。
例如,我写小说时是依据自己的笔调和小说情节的推进来选取不知不觉之间成为素材的
断片的。但由于自己的小说同自己的现实生活并不彻头彻尾地正相吻合(如此说来,我自身
也并不同我的现实生活完全吻合),所以无论如何都有小说用不完的类似沉渣的东西在我体
内剩留下来。我用来写随笔的,便是这类似沉渣的东西。而沉渣也在我意识底部静静等待着
被以某种形式叙述出来的时机。
之所以有种类繁多的沉渣积攒下来,其中一个原因,我想就是我喜欢听别人讲述什么。
说老实话,较之自己讲什么,我更喜欢听别人讲。而且我觉得自己似乎有一种才能,善于从
别人的话中找出妙趣。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话也都比我自己的话有趣得多,并且,普通人的普
通故事远比特殊人的特殊故事妙趣横生得多。
这样的能力——能从别人的话中听出妙趣的能力——也并非有什么具体用场。我写了几
年小说,甚至作为小说家我都一次也没有体验到这种能力有过什么用场。或许有几次,但至
少我想不起来。别人讲,我听,别人讲的在我记忆中储存下来,如此而已。
倘若这种能力对我作为小说家的特质多少有所裨益,我想也无非是在我身上培养出某种
毅力罢了。我认为,妙趣这东西只有通过毅力这层过滤网才能显现,而小说文字的大部分便
是建立在这一相位之上的。所谓妙趣,并非拧开水龙头往杯里注水随即说一声“请”而递出
去的那类东西,有时候甚至需要跳乞雨舞。不过那同本文主题没有关系,还是言归正传。
人们所讲的大部分故事就那样一无所用地存于我的记忆中。它们哪里也不去,只是如夜
雪一般静静存积着。这也是大多数喜欢听他人讲话之人的共同苦恼。基督教的神父可以将人
们的告白转递给上天这一庞大组织,我们却没有如此方便的对象,而只能自行怀抱着继续人
生旅程。
卡森·麦卡勒斯(注:Carson McCullers,美国女作家 (1917-1967)。作品有《心灵
是孤独的猎人》、《没有针的钟》等。)小说中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失语青年出场,无论谁说
什么他都耐心地侧耳倾听,有时表示同情,有时一同欢喜。人们如蜂逐花一般在他周围聚
拢,纷纷向他一吐为快。然而最后青年自杀身亡了。他明白过来:人们只是将各自大凡所有
的东西推给他,而体察他心情的人却一个也没有。
当然我不是要把自己的形象同那位失语青年重合在一起。毕竟我也把自己的事讲给别人
听,也写文章。尽管如此,沉渣还是在自己体内越积越多。我想说的只是这个。
所以,当我暂时放弃小说这一形式时,这一系列material势必极其自然地浮出我意识的
水面。对我来说,这些随笔的material就好像是无倚无靠的孤儿们,它们未被纳入任何小说
任何文章,而只是在我体内一动不动地久睡不醒。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有些坐立不安。
那么,将这些material弄成文章我就能多少变得坦然了不成?也不至于。这点即使为我
自身的一点点名誉也必须交待清楚:我并非为求取自身的坦然才写这些随笔并向世人发表
的,而是他们想被道出——如我开始所说,我已感觉出了这点。至于我自己的精神能否得到
解脱,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没有任何征兆说明我眼下通过写这样的文章使自己的精神
获得了解脱。
认为自我表现有助于精神解脱的想法是一种迷信,即便从好意说来也不外乎神话,至少
用文章来表现自己是不会解脱任何人的精神的。假如有人要为此目的而去表现自我,那么最
好作罢。自我表现只能将精神细加工,任何地方都到达不了。如果觉得似乎达到了什么地
方,那无非错觉而已。人是禁不住要写才写的。写本身没有效用,也没有附属于它的希望。
由于这个缘故,沉渣依然作为沉渣剩在我的记忆里。或许迟早总有一天我会将其变成截
然不同的形式编排在新小说之中,也可能编排不进去。若编排不进去,这些沉渣势必永远封
存在我的记忆里,消失在黑暗中。
现在,我只能将这种沉渣归纳成如此形式的随笔,别无他法。至于这项作业是否正确,
我也无由得知。假如有人说本来就不该写真正的小说,我只能耸肩以对,只能引用一个杀人
犯的主张——“所有行为都是善举”。对我来说,只能以这种体裁归纳这种material,没有
别的选择。
我所以将收在这里的文章称为“随笔”,是因为它们既不是小说又不是实录。material
毕竟是事实,vehicle (容器)终究是小说。如果每篇东西都有奇妙或不自然之处,那是事
实所使然。而若读起来并不需要太多的忍耐力,则因为其乃是小说。
越是倾听别人的讲述,越是通过其讲述来窥看每个人的生态,我们越是为某种无奈所俘
获。沉渣即是这无奈之感,其本质便是我们哪里也到达不了。我们固然拥有可以将我们自身
嵌入其中的我们的人生这一运行系统,但这一系统同时也规定了我们自身。这同旋转木马极
其相似,无非以同一速度在同一地方兜圈子而已。哪里也到达不了,既下不来又换不成。谁
也超不过谁,谁也不被谁超过。然而我们又在这旋转木马上针对假设的敌手进行着你死我活
的鏖战。
事实这种东西之所以有时候看上去有欠自然,原因大约就在这里。我们称为意志的某种
内在力量的绝大部分,在其发生之时即已失却,而我们却不承认这点。于是其空白给我们人
生的种种相位带来了奇妙的、不自然的扭曲。
至少我这样认为。


背带短裤

几年前一个夏天,我打算写本类似随笔系列的作品。那以前我从未动过写这类文章的念
头。假如她不提起那件事——问我这样的事可否成为小说素材——我或许不会写这本书。在
这个意义上,是她擦燃了火柴。
但,从她擦燃火柴到火烧到我身上,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我身上的导火线中有一种距
离十分之长,有时长得甚至超过我本身的行动规范和感情的平均寿命。这样,即使火勉强烧
到我身上,也可能早已寻不出任何意味了。不过,这次起火总算控制在所限的时间内,结果
我写了这篇文章。
向我说起那件事的是妻过去的同学。学生时代她同我妻子并不怎么要好,只是三十岁过
后在一个意外场合突然碰在一起,才开始交往密切的。我每每觉得对丈夫来说,再没有比妻
的朋友更为奇妙的存在了。尽管如此,第一次见面之后,我就对她有了某种好感。作为女
性,她长得相当高大,无论个头还是块头都可同我分庭抗礼。职业是电子琴教师,但工作以
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游泳、打网球和滑雪,所以肌肉结实,总晒得那么漂亮。她对各种体育
运动的热情几乎可以用发疯一词来形容。每个休息日,她跑完步便去附近的温水游泳池游一
阵子,下午打两三个钟头网球,甚至还做有氧运动。我也算是相当喜欢运动的,但跟她比起
来,无论质还是量都望尘莫及。
不过,在这方面发疯决不意味她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表现出病态的、狭隘的、以至攻击
性的态度。相反,她基本上性格温和,感情上也不强加于人,只不过她的肉体(大概是附于
肉体的精神)如彗星般不间断地希求剧烈运动。
不知是否由于这个缘故,她至今仍然独身。当然——因为她虽说躯体多少大些,但长相
也还算好看——谈过几次恋爱,也给人求过婚,她本身也动过心思。然而一到真要结婚的阶
段,其中必定出现意想不到的障碍,致使婚事告吹。
“运气不好。”妻说。
“是啊。”我也同意。
但我又不完全同意妻的意见。诚然,人生的某一部分或许受制于命运,或许命运会如斑
斑驳驳的阴影染暗我们的人生地表。可是纵使如此,如果其中仍有意志存在——仍有足以跑
二十公里和游三十公里的顽强意志存在的话,我想大多数的风波都可以用临时爬梯来解决。
依我的猜想,她所以不结婚,恐怕是由于她并不诚心希望结婚。一句话,结婚那东西没包括
在她的能量彗星的范围内,至少未全部包括。
这样,她继续当电子琴教师,有时间便致力于体育运动,定期谈多舛的恋爱。
大学二年级时父母离异,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租房生活。
“是母亲把父亲甩了的。”一天她告诉我,“因为短裤的事。”
“短裤?”我吃惊地反问。
“事情很怪,”她说,“由于太怪太离谱了,几乎没跟人提起。不过你写小说,说不定
有点用处。想听?”
非常想听,我说。
那个下雨的周日午后她来我家时,妻出门买东西去了。她比预定时间早来两个小时。
“对不起,”她道歉说,“定好的网球下雨泡汤了,时间就多了出来。一个人在家又无
聊,就想早点过来。不妨碍你?”
有什么好妨碍的,我说。我也正无心做事,把猫抱在膝头一个人呆呆地看录像机里的电
影。我把她让进来,在厨房做了咖啡端上。两人边喝咖啡边看《大白鲨》(注:以食人鲨为
主人公的美国电影名。)的最后二十分钟。当然,两人以前就都已看过几遍,看得并不特别
认真,不过因暂且需看点什么才看罢了。
但电影的“结束”字样打出后妻也没回来,我便和她闲谈了一会。我们谈鲨鱼,谈海,
谈游泳。谈完妻仍未返回。前面也说过,我对她的印象绝对不坏,但两个人单独面对面交谈
一个小时,我们之间的共同话题显然不够充足。她终究是妻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
正当我为此感到困窘并考虑是不是再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她突然讲起她父母离婚的事。
我不大明白她为何突如其来地(至少我看不出游泳同其父母离婚之间有明显关联)搬出这样
的话题,也许个中有什么缘由。

“准确称呼不叫短裤,”她接着道,“准确说来叫背带短裤。知道背带短裤吗?”
“就是德国人常穿的那种半大短裤吧?上边有背带的。”我说。
“对。父亲希望得到这么一件礼物,得到背带短裤。作为那个年代的人,我父亲个子算
是相当高大的,体型正好适合穿那种短裤,所以才希望得到。我倒觉得背带短裤不大适合日
本人穿,不过人各有好。”
为弄清来龙去脉,我问她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托谁作为礼物给买背带短裤的。
“抱歉,我说话总是颠三倒四。哪里不明白,只管问好了。”她说。
不客气的,我说。
“母亲的妹妹那时住在德国,请母亲去玩。母亲德语一窍不通,又没出国旅行过,但因
长期当英语老师,她很想去外国看上一次,加上已好久好久没见过我那个姨母了,便向父亲
提议请十天假两人一起去德国。可是父亲由于工作关系怎么也请不下来假,结果母亲一人去
了德国。”
“当时你父亲托你母亲买背带短裤来着?”
“嗯,是的。”她说,“母亲问他要什么礼物,他说要背带短裤。”
是这样,我说。
据她介绍,那时她父母关系比较融洽,至少已不再半夜里高声争吵或父亲几天生气不回
家了,而父亲有外遇的时候那种情况是有过几次的。
“他那人性格不错,工作也能干,只是男女关系上不很检点。”她语气平淡,像在说别
人父母似的,以致一瞬间我还以为她父亲已经去世,其实是还活得挺精神的。
“但当时父亲年纪已相当不小了,那类争吵也已停下了,看上去满可以和睦地过下
去。”
然而实际上事情并不那么一帆风顺。母亲把原定在德国逗留十天的日程几乎没打一声招
呼就延长到一个半月,好歹回国也再没回家,一直寄住在大阪另—个妹妹家里。
事情何以至此,无论作为女儿的她还是身为丈夫的父亲都无从理解。因为,这以前夫妻
间尽管闹过几次别扭,但她母亲表现出很强的忍耐力——有时忍耐得甚至令人怀疑她未免缺
乏想象力——基本上以家庭为重,且很溺爱女儿。所以,对于她不回家连个招呼也不打,父
女俩全然摸不着头脑,甚至闹不清到底正在发生什么。她和父亲往大阪的母亲妹妹家里打了
几次电话,但母亲几乎不接,连探听其真意都不可能。
弄清母亲的真意已是她回国两个月后的九月中旬的事了。一天她突然往家打来电话,对
丈夫说“这就把离婚手续所需文件寄过去,你签字盖章后再寄回来”。父亲问到底因为什
么,母亲当即回答“因为对你已不怀有任何形式的爱情”。父亲问有无双方靠拢的余地,母
亲断然地说根本没有余地。
此后两三个月时间父母用电话反复问答、交涉、试探。最终母亲寸步不让,父亲最后也
只好同意离婚。一来父亲由于过去的诸多事情而心虚理亏,无法采取强硬态度,二来他性格
上原本就无论对什么都倾向于适可而止。
“我觉得自己像因此受到了很大打击。”她说,“但打击并不单单来自离婚这一行为本
身。那以前我就几次猜想两人可能离婚,精神上有所准备,所以如果两人以极为正常的形式
离婚,我恐怕不至于怎么困惑,也不会深受创伤。明白?”
我点点头。
“那之前我始终站在母亲一边,母亲也是信赖我的,我想。不料母亲却连个像样的解释
也没有便像同父亲联手似的把我抛弃了。我觉得这点对我的打击异常沉重,那以后很长时间
里我都不能原谅母亲。我给母亲写了很多封信,要求她就一大堆事情明确做出解释,可母亲
对此什么也不肯说,连想见我都没提过。”
她见到母亲已经是三年以后的事了。有个亲戚的葬礼,在那里两人总算见了面。她大学
毕业靠教电子琴维持生计,母亲在一所英语补习学校当老师。
葬礼结束后母亲向她挑明:“以前之所以什么也没对你说,是因为不知到底怎么说好。
连我自己都把握不好事情的进展。不过归根结蒂起因在于那条短裤。”
“短裤?”她和我同样愕然反问。她原本想定再不和母亲说话,结果好奇心压过了愠
怒。她同母亲仍然一身丧服就一起走进附近一家咖啡馆,边喝冷茶边听母亲讲短裤。

卖背带短裤的店位于距汉堡乘电车需一个小时的小镇上,是母亲的妹妹给查到的。
“德国人都说买背带短裤那家店最好,做工非常考究,价格也不很高。”妹妹道。
母亲一个人乘上电车,为给丈夫买背带短裤来到那座小镇。她在列车单间同一对中年德
国夫妇坐在一起,用英语闲聊。她说自己准备去买背带短裤送礼,那对夫妇问打算去哪里的
店。她告以店名,两人异口同声说那家店最好,万无一失,这使得她越发下定了决心。
那是初夏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下午。穿过小镇的河流奏出潺潺的水声,岸边的野草随风
摇着绿叶。铺着鹅卵石的古老街道画着徐缓的曲线无休止地伸展开去,到处都可见到猫的姿
影。她走进第一眼看到的小咖啡馆,午餐吃乳酪饼,喝咖啡。街景优美,一派幽静。
喝罢咖啡,正在逗猫玩,咖啡馆主人过来问她往下去什么地方。她说是来买背带短裤
的。主人拿来便笺,把那家店的位置画给她。
“谢谢。”她说。
一个人旅行是何等美妙啊,她走在鹅卵石路上感叹道。想来,这是她五十五年人生中最
初的单独旅行。一个人来德国旅游,这期间她一次也没感到寂寞、惶怵和无聊。所有的风景
都那么新鲜,所有的人都那么亲切,并且这一个个体验都在唤醒她体内蛰伏而从未启用的种
种感情。这以前她生活中一向视为珍宝的许许多多——丈夫、女儿、家庭——现已远在地球
的另一侧,她完全没有必要为之操心和烦恼。
背带短裤店很快找到了。一家古旧的小店,没有橱窗,没有时髦招牌,但从玻璃窗往里
窥看,只见背带短裤齐整整地排列着。她推门进到里边。
店内有两位老人在劳作,两人一边小声交谈,一边量面料尺寸或往本子上记什么。用布
帘隔开的里间看样子是个满大的作业间,从中传出单调的缝纫机声。
“有什么事吗?太太?”高个子老人起身用德语打招呼。
“想买条背带短裤。”她用英语回答。
“太太穿么?”老人用有点怪味的英语问。
“不,不是的,买回去送给在日本的丈夫。”
“唔,”老人略一沉吟,“那么说,您先生现在不在这里啰?”
“是的,当然是的,在日本嘛。”她回答。
“既是这样,这里边就产生一个问题。”老人字斟句酌地说,“就是说,我们不卖东西
给不存在的客人。”
“丈夫存在。”她说。
“那是那是,您先生是存在,当然存在。”老人慌张起来,“英语说不好,别见怪。我
要表达的是:您先生如果不在这里,就不能出售您丈夫穿的背带短裤。”
“为什么?”她脑袋一阵混乱。
“这是店里的方针,方针。我们是请亲自光临的客人穿上与体型相符的背带短裤,略微
加以调整,这才能卖出去。一百多年时间里,我们一直这样做生意。我们的信誉便是靠这样
的方针建立起来的。”
“为了在贵店买短裤,我是特意花半天时间从汉堡赶来的。”
“实在抱歉,太太,”老人果真充满歉意似的说,“但是不能破例。在这个多变的世界
上,再没有比信誉更难得也更容易崩溃的了。”
她叹口气,半天站在门口不动,同时开动脑筋寻找突破口。这时间里,高个子老人用德
语向矮个子老人说明情况。矮个子老人边听边频频点头称是。两位老人个头固然相差不小,
但脸形可以说长得一模一样。
“嗳,这样做好不好呢?”她提议道,“我去找一个和我丈夫体型完全相同的人领来这
里,让这个人穿短裤,你们加以调整,卖给我。”
高个子老人目瞪口呆地盯视她的脸:
“问题是,太太,问题是违反常规。穿短裤的人不是那个人,是您先生,而我们又知道
这点。这可不成。”
“你们权当不知道就可以了嘛。你们把背带短裤卖给那个人,我从那个人手里买过来。
这样你们的方针就不至于沾上污点。是这样的吧?请好好考虑一下。我想以后我不会第二次
来德国,所以如果现在失去买背带短裤的机会,我就永远不可能如愿以偿了。”
“唔,”老人沉思片刻,再次用德语向矮个子老人说明情况。高个子老人说毕,这回矮
个子老人用德语讲了一通。然后,高个子老人朝她这边转过脸,“明白了,太太,”他说,
“我们破例——只能是破例——权当我们根本不知道事情的原委。特意从日本来买我们的背
带短裤的人毕竟为数不多,况且我们德国人也并非就那么死板。请尽可能找与您先生体型相
似的人来。哥哥也是这样说的。”
“谢谢,”她说,随后对那位身为兄长的老人用德语说了“非常感谢”。

她——向我讲这件事的女儿——讲到这里,手交叉在桌面上吁了口气。我喝掉已凉透的
咖啡。雨仍在下个不止,妻还未回来。我全然无法预测事情往下如何展开。
“那么,”我想快些听到结局,便插嘴道,“你母亲最后可找到体型酷似你父亲的人
了?”
“嗯,”她面无表情,“找到了。母亲坐在长椅上打量来往行人,从中挑出一个体型一
模一样、人看上去又尽可能好的人来,不容分说——因那个人完全不懂英语——领到店
里。”
“看来她相当敢做敢为。”我说。
“我也闹不明白,她在日本总的说来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实人。”她叹息说着,“总之那
个人听店里的人讲完事情的原委,满口应承下来,说如果合适就当一次模特好了,接着穿上
背带短裤,被店里的人到处拉来按去。这时间里,那个人和两位老人用德语开玩笑,相互笑
个不停。大约三十分钟鼓捣完毕,这时,母亲已下定决心同父亲离婚了。”
“叫人摸不着头脑,”我说,“就是说,那三十分钟里莫非发生了什么?”
“不,什么也没发生。仅仅三个德国人谈笑风生罢了。”
“那你母亲为什么能在三十分钟时间里下决心离婚呢?”
“这点母亲自己也糊里糊涂。母亲因此非常非常困惑。母亲所知道的,只是在盯视穿背
带短裤的那个人的时间里,从心眼里冒水泡一般地涌起一股对父亲的忍无可忍的厌恶。对此
她束手无策。那个人——给穿背带短裤的那个人——除去肤色白一点,真的同我父亲体型一
模一样,腿形也罢腹形也罢头发的稀疏程度也罢。并且那个人穿着新短裤,晃着身子笑得甚
是开心。母亲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心中一种以前模模糊糊的情感正逐渐变得明晰、变得稳固
起来——母亲这才明白自己是怎样无可遏止地憎恶父亲。”

妻买东西回来,开始单独同她聊天,我仍一个人在反复琢磨那条背带短裤。三个人吃了
饭,随后又喝了点酒,这时我还在继续琢磨。
“那么,你已不再怨恨你母亲喽?”我趁妻离席之机,这样问道。
“是啊,已不怨恨了。亲密绝对谈不上,但起码不怨恨了,我想。”她说。
“自从听了短裤的事以后?”
“嗯,是吧,我想是的。听后我无法继续怨恨母亲了。什么原因我解释不好,肯定是因
为我俩同是女人。”
我点点头:“假如——假设从刚才的话里把短裤去掉,而仅仅说是一名女性在旅途中获
得了自立,你能原谅你母亲抛弃你吗?”
“不成!”她当即回答,“事情的关键在于短裤。”
“我也那样认为。”我说。


出租车上的男人

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我用笔名为一家不大的美术刊物写一种类似“画廊探访”的文章。
虽说是“画廊探访”,但由于绘画方面我是百分之百的门外汉,也写不出专业性报道,所以
我的活计只不过是以轻松的笔调概括一下画廊的气氛及其主人的印象罢了。作为我也并非干
得怎么起劲,开头纯粹出于偶然的机会,但结果上却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活计。那时我自己
刚开始写小说不久,觉得将各色人等的谈话整理成文对于创作也是大有好处的。我尽可能仔
细体察世人在想什么并如何将其诉诸语言,而后适当剪裁,再用来拼凑属于自己的文章。
这系列报道持续了一年。杂志是双月刊,共写了六篇。我让编辑部(其实只有一个编
辑)介绍几家大约有些意思的画廊,然后开动双腿前去勘察,选出一家写成报道。篇幅也就
是四百字稿纸写十五页左右,但我这个人总的说来怕见生人又反应迟钝,所以起初颇不顺
利,根本不知道该向对方如何发问如何归纳整理。
尽管这样,在反复摸索反复出些小错的过程中,我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个诀窍(大约是诀
窍),那就是采访时应该努力去捕捉采访对象身上非常人可比的某种崇高、某种敏锐、某种
温情。世上每一个人身上都必然有其人格上的光点——哪怕再小——若能成功捕捉到那个光
点,发问自然水到渠成,报道也就栩栩如生了。关键需要理解和爱心,即使对方的话再陈词
滥调不过。
自那以来我进行了很多很多次采访,直到最后也没使我产生半点爱心的只有一次。那是
为给一家周刊写“大学探访记”而去一所名牌私立大学采访的时候。在那大学转了差不多一
个星期,所嗅到的气味只有权威、腐败和虚伪。包括校长和系主任在内采访了十来名教员,
只有一名说话还算地道,而这名副教授两天前刚打了退职报告。
但这已经过去了,还是回到平和的画廊上来吧。我所采访的画廊几乎全是同权威不沾边
的小街上的画廊。我同一个比我大三四岁的高个子摄影师搭伴前往,我听画廊主人说话,他
在房间里拍照。
采访快结束时,我总要向主人提一个相同的问题:这以前您所看到的画作中最有冲击力
的是什么。作为采访提问算不得够档次,如同问小说家过去读过的小说中最中意的是哪本,
提问要点实在过于笼统。答话可想而知,不是说看得太多了记不清楚,就是不知讲了多少遍
的陈旧套话。然而每次我还是重复这一问话。一方面是因为对以美术为职业的人如此提问自
有其合情合理之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觉得可能碰巧听到什么奇闻逸事。

给我讲标题为“出租车上的男人”那幅画的故事的是一位四十光景的女主人。她绝对称
不上美人,但长相娴静高雅,能使人心里顿时充满温馨。她穿一件有长飘带的白衬衫,下面
是灰色粗花呢裙,脚上一双流线型黑高跟鞋。她的脚天生有毛病,每次穿过木地板,空旷的
室内都会打楔子般地响起不协调的足音。
她在青山(注:东京的地名。)一座商厦的一楼经营一间以版画为主的画廊。当时墙上
挂的版画即使在我这样的外行人看来都很难认为是精品,但我觉得她人格中蕴含着一种类似
磁性的元素,其奇妙的作用力使得环绕她的种种事物生发出超过实际情况的耀眼光彩。
采访大致结束时,她收起咖啡杯,从餐橱里拿出红葡萄酒瓶和玻璃杯,给我和摄影师斟
上,自己也倒了一杯。她手指十分纤细,水灵灵的。里面房间的衣架上,大概是她自己用的
防水布双带风衣和开司米围巾挂在一起。工作台上搁着鸭形玻璃镇纸和金黄色小剪刀。时值
十二月初,天花板上的小音箱用低音放着圣诞节颂歌。
她起身穿过房间,从哪里拿了一盒香烟来,抽出一支用细长的金色打火机点燃,唇间吐
出细细的烟缕。只要足音不响,根本看不出她身上有什么地方不自然。
“最后还有一点想问,如果可以的话。”我说。
“当然可以,请——”她说,随即莞尔一笑,“不过这种说法不有点像电视剧里的刑警
么?”
我笑了,摄影师也笑了。
“您以前接触到的作品中最有冲击力的是什么呢?”我问。
她默然陷入沉思。良久,她在烟灰缸里熄掉烟,看着我的脸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取决于‘冲击力’一词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看‘冲击力’指的什么,是指艺术感染力呢,还
是指质朴的震撼力、爆发力?”
“我想没有必要是艺术感染力,”我说,“我指的是皮肤性、生理性的冲击。”
“没有皮肤性冲击,我们的职业就无以成立。”她边笑边说,“那种东西横躺竖卧,任
凭多少都有。所缺乏的莫如说是艺术感染力。”她拿起杯,用葡萄酒沾湿嘴唇,“问题
是,”她继续道,“任何人都不诚心寻求感染力。不这样认为?你也摘创作,不这样觉
得?”
“或许。”我说。
“艺术感染力的一个不便之处,就在于无法用语言把它恰当表达出来,”她接着说,
“即使表达出来,也彻底成了刻板文章,千篇一律,老生常谈……像谈恐龙似的。所以大家
都寻求更为单纯、简便的东西,寻求自己能介入其中的和像电视遥控器那样能咔嚓咔嚓变换
频道的东西。皮肤性冲击、感性……怎么称呼都无所谓。”
她往两个空杯里倒了葡萄酒,又点上一支烟。
“话说得够绕弯子的了。”
“非常有趣。”我说。
空调器微弱的震颤、加湿机的排气声和圣诞节颂歌的旋律低低地重合在一起,构成了奇
妙而单调的节奏。
“如果是既谈不上艺术感染力也不属于皮肤性冲击那样的东西也无妨的话,我想我是可
以讲一下留在我心中的一幅画的,或者更应该说是关于一幅画的故事——讲这个也可以
吗?”
“当然可以。”我说。

“一九六八年的事了。”她说,“本来我是为当画家去美国东部一所美术大学留学的,
但为了毕业后能留在纽约养活自己——或者说对自己的才华已不抱希望也未尝不可——我做
起了类似画品收购商那样的生意。就是在纽约年轻画家和无名画家的画室转来转去,看到大
约素质不错的作品就买下来寄给东京的画商。起初我寄的是彩照底片,东京画商从中挑出合
意的,我在当地买下。后来有了信用,就由我自行决定买什么,直接买下。加上我已同格林
威治村的画家群体有了关系,或者说有了可靠的信息网,所以,例如某某搞什么特殊名堂啦
某某手头拮据啦之类的消息全都能传入我耳中。一九六八年的格林威治村可小瞧不得。那时
的事可知道?”
“是大学生了。”我说。
“那么是知道的。”她一个人点点头,“那里无所不有,真的无所不有,从最高档的到
最低档的,从顶呱呱的真品到百分之百的冒牌……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那一时期的格林威
治村简直是座宝山。只要眼力够用,绝对可以碰上别的时期别的地方很难见到的一流画家和
崭新的力作。事实上当时我寄给东京的好多作品现在都已价值不菲,假如为自己留下其中几
幅的话,如今我也该是有几个钱的人了。可当时真的没钱……遗憾呐!”她手心朝上地展开
放在膝部的双手,很好看地笑笑。“不过只有一幅,的确只有一幅画我破例为自己买了下
来。画的名字叫‘出租车上的男人’。遗憾的是这幅画艺术上并不出色,手法也一般,而又
找不到粗糙中蕴含着才华的萌芽。作者是捷克斯洛伐克一个无名的流亡画家,早已经在无名
中销声匿迹了,当然谈不上卖高价……嗯,您不觉得奇怪?为别人选的都是值钱画,为自己
选的却分文不值,而且只一幅。肯定这样想吧?”
我适当地应答一下,等待下文。
“去那个画家的宿舍是在一九六八年九月的一个下午。雨刚停,纽约简直整个成了一座
烤炉。画家姓名已忘了。您也知道,东欧人的名字很难记,除非改成美国式的。把他介绍给
我的是一个学画的德国学生,他和我住同一栋公寓。一天他敲我房门时这样跟我说:‘喂,
敏子,我朋友中有一个非常缺钱的画家,可以的话,明天顺路去看看画好么?’‘OK。’我
说,‘不过他可有才华?’‘不怎么有,’他说,‘可他是个好人。’这么着,我们就去了
捷克人的宿舍。当时的格林威治村有那么一种气氛,怎么说好呢,就像大家一点点往一起凑
似的。”

她在捷克人脏乱至极的房间里大约看了二十幅画。捷克人二十七岁,三年前偷越国境逃
出来的。他在维也纳住了一年,之后来到纽约。妻子和年幼的女儿留在布拉格。白天他在宿
舍作画,晚间在附近一家土耳其饭店打工。“捷克没有言论自由。”他说。但他所需要的是
比言论自由更现实的东西。如德国学画生所说,他缺乏才华。她在心中嘀咕:他原本是该留
在布拉格的啊!
捷克人在技法上局部是有可取之处的,尤其是着色,有时令人一震。笔触也相当娴熟。
但仅此而已。在内行人眼里,他的画已在此完全停止了,找不到思维的延展。同样是停止,
但他连艺术上的“死胡同”也没进入,只是“夭折”罢了。
她瞥了一眼德国学画生,他的表情在无言中所流露出来的结论也和她一样。如此而已。
唯独捷克人以惶惶然的眼神盯视着她的一举一动。
道了谢准备离开捷克人房间时,她的目光忽然盯在门旁放着的一幅画上——一幅二十英
寸电视荧屏大小的横置油画。与别的画不同,这幅画里有什么在喘息。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
西,实在微弱得很,盯视之间很怕它萎缩消失。但它的确是在画中喘息,尽管那般微乎其
微。她请捷克人把其他画撤去一边,空出雪白的墙壁把这幅画立起来细看。
“这是我来纽约后最先画的。”捷克人局促地快速说道,“来纽约第一个夜晚,我站在
时代广场一个路口看街看了好几个钟头,然后回房间用一个晚上画出来的。”

画的就是坐在出租车后座的年轻男子。以照相机来说,就是在镜头正中稍偏一点点的位
置把男子摄了下来。男子脸侧向一边,目视窗外。长相漂亮,燕尾服,白衬衣,黑蝴蝶结,
白饰巾。有点像舞男,但不是。作为舞男他缺少什么——一句话说来,就是缺少类似被浓缩
了的饥渴感的东西。
当然他并非没有饥渴感。哪里去找没有饥渴感的年轻男人呢?只是他身上的饥渴感表现
得实在过于抽象,在周围人眼里——即使在他自己眼里——仿佛是有点特别的、处于形成过
程中的某种见解(point of view )。就好像蓝色的雾霭,知道它存在,但捕捉不到。
夜色也恰如蓝色的雾霭笼罩着出租车。从车后玻璃窗可以看见夜色,看见的也只有夜
色。蓝底色融入了黑与紫。色调非常雅致。就像埃林顿“公爵”(注:Duke Eilington
(1899--1974),美国爵士乐钢琴手,作曲家。)管弦乐团的音调,雅致而浑厚,浑厚得似乎
手往上一触,五指便会统统给吮吸进去。
男子脸歪向一边,但他什么也没看。纵使玻璃窗外有什么景致出现,也绝不会在他心头
留下任何刮痕。车持续前行。
“男子要去哪里呢?”
“男子要回哪里呢?”
对此,画面什么也没有回答。男子被包含在出租车这一有限的形式中。出租车则被包含
在移动这一天经地义的原则中。车在移动。去哪里也好回哪里也好,怎么都无所谓,哪里都
无所谓。那是巨幅墙壁上开的一个黑洞,既为入口,又是出口。
不妨说,男子是在看那个黑洞。他嘴唇很干,仿佛急需一支烟。但由于某种原因,烟远
在他手够不到的地方。他颧骨突出,下颚尖尖,尖得如被暴力削尖了一般。那里有一道伤痕
般细弱的阴翳,那是看不见的世界里一场无声的战斗所留下的阴翳。白色饰巾遮住了那道阴
翳的尖端。

“结果我出一百二十美元为自己买下了那幅画。作为一幅画的价钱,一百二十美元固然
不多,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被剜了一刀的。那时我正怀着孕,丈夫找不到工作。丈夫是
off—off Broadway (注:美国以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为中心进行演出的前卫剧团,一般译为
“外外百老汇”。)的演员,有事做也挣不了多少钱。生活费主要靠我来挣。”
说到这里,她停下喝了口葡萄酒,似乎想用酒来触发往事的回忆。
“中意那幅画?”我试着问。
“画并不中意。”她说,“刚才也说了,画本身也就比外行笔下的强一点点,不好也不
坏。我中意的是画上的年轻男子,是为了看那男子才买画的,没别的目的。捷克人为画得到
承认而喜出望外,德国小伙子也有点吃惊,但他们怕是永远理解不了的,理解不了我买那幅
画的真正意图。”
圣诞节颂歌磁带也至此转完,随着“咔嚓”一声响,深重的沉默笼罩了我们。她在粗花
呢裙子上叉起手指。
“那时我二十九岁。按一般说法,我的青春快过去了。我是想当画家才到美国来的,结
果画家没当成。我的手不如我的眼睛厉害。我什么东西也没能用自己的手创造出来。那画上
的男子,我总觉得他就像是我自身失却的人生的一部分。我把画挂在住所房间墙上,每天看
着它过日子。一看到画上的男子,我就痛感自己的损失是何等惨重,或者是何等轻微。
“丈夫常开玩笑,说我恋上了那个男子。我总是一声不响地盯视那幅画,也难怪他那么
想。但他没有说对。我对那男子怀有的感情类似sympathy。我所说的sympathy不是同情不是
共鸣,而是指两人一起品味某种无奈。您可明白?”
我默然点头。
“由于看出租车上的男子看得太久了,不觉之间他竟成了另一个我自己。他理解我的心
情,我理解他的心情。我懂得他的无奈:他被禁锢在名叫平庸的出租车中,他无法挣脱出
来,永远,真正的永远。平庸让他在那里栖身,把他囚在以平庸为背景的牢笼里,您不觉得
可悲吗?”她咬着嘴唇,沉默了一阵,又开口道,“总之就是这么一件事,没有艺术感染力
没有冲击力,什么都没有,感性也好皮肤性冲击也好都谈不上,但如果您问留在心中最久的
画,倒有这么一幅,只此一幅。这样理解可以么?”
“有一点想问,”我说,“那幅画现在还在吗?”
“不在了,”她应声回答,“烧掉了。”
“什么时候?”
“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一年五月。觉得倒像最近的事,实际上快过去十年了。各种麻烦
事一个接着一个,使得我决心和丈夫分手返回日本,孩子也放弃了。具体的我不太想说,请
允许我省略掉。那时我什么都不想要了,无论什么,包括那里俘虏过我的所有理想、希望、
爱,以及它们的残影,一切的一切。我从朋友那里借来敞篷卡车,把房间里所有东西运到空
地,浇上煤油烧了。‘出租车上的男人’也在里边。您不觉得那情景挺合适放感伤音乐?”
她微微一笑,我也报以微笑。
“烧画我并不可惜。因为烧在使我本身获得解放的同时也解放了他。他通过烧而得以从
平庸牢笼中解放出来。我烧了他,烧了我的一部分。那是一九七一年五月一个天朗气清的下
午。之后我回到了日本。您看,”她手指房间四周,“就这个样子。我在经营画廊,生意一
帆风顺。怎么说好呢,我有经商才能吧,肯定。现在独身,没什么难受的,也过得挺舒服。
不过,‘出租车上的男人’的故事并没有在一九七一年五月下午纽约的一块空地上结束,还
有下文。”
她从烟盒里取出一支烟,用打火机点燃。摄影师轻咳一声,我在椅子上换个姿势。烟徐
徐上升,被空调机吹散消失。
“去年夏天,在雅典街头遇上了他,是他,是‘出租车上的男人’,没错,的确是他。
我在雅典出租车的后座同他坐在了一起。”

那完全是偶然。她正在旅行,傍晚六时许从雅典埃及广场前搭出租车去巴西里西斯·索
菲斯大街,那年轻男子在奥莫尼广场那里上来坐在她身旁。在雅典,只要方向一致,出租车
尽可让客人同乘。
男子身腰颀长,非常标致,穿燕尾服打蝴蝶结(这在雅典是很少见的),一副前去出席
重要晚会的样子,从头到脚没有一处不同她在纽约买的那幅画中的男子一模一样。一瞬间,
她觉得自己产生了天大的错觉,就好像在错误的时间里跳进了错误的场所,又似乎自己身体
浮在离地十厘米的空中。她头脑一片空白,好一会才一点点回过神来。
“哈啰!”男子微笑着向她打招呼。
“哈啰!”她几乎条件反射地应道。
“日本人吧?”男子用漂亮的英语问。
她默默点了下头。
“日本去过一次。”他说。然后像要测量沉默的长度似的抬手伸开五指。“公演旅
行。”
“公演?”她仍有些神思恍惚地插嘴道。
“我是演员。希腊国立剧院的演员。希腊古典剧知道吧?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索
福克勒斯……”
她点点头。
“总之就是希腊,古代的东西再好不过。”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话题告一段落,他
修长的脖颈扭向一边,观望起了窗外的风景。经他一说,看上去他的确只能是演员。他久久
目视窗外,纹丝不动。斯坦丁奥街挤满了通勤车,出租车只能缓慢移动。男子毫不在乎车
速,只管盯视着商店陈列窗和电影院广告。
她拼命清理思绪,将现实放进真切的现实框内,将想象归入确切的想象之中。然而情况
仍毫无改变:她在七月雅典街头的出租车中同画上的男子相邻而坐,千真万确!
如此时间里,车终于通过斯坦丁奥街,穿过辛塔格玛广场,驶入索菲斯大街。再过两三
分钟车就开到她下榻的宾馆了。男子仍默然眼望窗外。傍晚惬意的和风轻拂他的软发。
“对不起,”她对男子说道,“这就去哪里出席晚会么?”
“嗯,当然。”男子转向她说,“是晚会,非常盛大的晚会。各种各样的人前来碰杯。
大概要持续到天亮吧。我倒是要中途退席。”
车到宾馆门口停下,负责出租车的男侍应生把门打开。
“祝你旅途愉快!”男子用希腊语说。
“谢谢。”她应道。

目送出租车消失在傍晚汹涌的车流之中,她走进了宾馆。淡淡的暮色如随风游移的薄膜
在城市的上空往来彷徨。她坐在宾馆酒吧里喝了三杯掺有奎宁水的伏特加。酒吧悄无声息,
除她之外没有别的顾客,暮色还没有降临到这里。她觉得简直就像自身的一部分忘在了出租
车里。仿佛她的一部分仍留在出租车后座,正同那穿燕尾服的年轻男演员一起往一处晚会厅
赶去。那是一种残存感,一种和下得摇摇晃晃的船而站在坚固的地面时的感觉完全相同的残
存感。
经过长得想不起有多长的时间,当心中的摇摆结束时,她身上的某种东西永远地消失
了。她可以清楚感觉到它的消失。那东西没有了。

“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仍然真切地回响在耳畔:‘祝你旅途愉快!’”说到这里,她
在膝头合起双手。“不认为这句话很妙么?每当记起这句话时,我就这样想:自己的人生已
经失去很多部分,但那不过是一部分的终结,而往后还是可以从中获得什么的。”她叹息一
声,嘴角稍微拉向两侧笑了笑。“‘出租车上的男人’的故事这就结束了,完了。”她说,
“抱歉,说这么久。”
“哪里哪里,非常有趣。”我和摄影师说。
“这故事里有个教训,”她最后说,“一个只能通过自身体验学得的宝贵教训。那就
是:人不能消除什么,只能等待其自行消失。”
她的话就此终止。
我和摄影师喝干杯里剩下的葡萄酒,道谢离开画廊。
我很快将她的话整理在稿纸上,但因当时杂志篇幅有限,怎么也没能报道出去。现在能
以如此形式发表,我感到无比欣慰。
 norwood (2003-05-15 18:14: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旋转木马鏖战记(上)

作者:村上春树

序·旋转木马鏖战记

将这里收录的文章称为小说,对此我多少有点抵触感。再说得明了些,这并非真正意义
上的小说。
我要写小说时,先将各种各样的现实性material(注:素材、原料、材料)——我是说
假如有这类东西的话——一古脑儿扔进大锅里煮,一直煮到面目全非,而后再切分成适当形
式加以使用。所谓小说或多或少便是这么一种东西,现实性也是这么一种东西。面包店的现
实性存在于面包之中,而不存在于面粉里。
但是,这里收录的文章原则上是与事实相符的。我从很多人口中听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将其写成文章。为了不给当事人带来麻烦,细节上我当然做了种种加工,因此不能说完全属
实,但主要内容是有根有据的,既没有夸张以求有趣之处,又不曾添枝加叶。我的想法是实
话实录,尽可能不损坏其氛围。
这些文章——姑且称之为随笔吧——起初我是为了给长篇创作进行warning up(注:
(运动、跳舞之前的)准备活动,(机器、发动机等)预热。)而写的。我蓦然觉得,尽量将事
实作为事实记录下来这一作法日后很可能有用。所以,一开始我没打算把这些随笔变成铅
字,而预想这些兴之所至写完就扔进书房桌子里的东西难免遭到和其他无数断片式文章同样
的命运。
不料写了三四篇之后,我发觉这一个个故事似乎有个共通点,那便是它们“希望道
出”。这对我是个奇特的体验。
例如,我写小说时是依据自己的笔调和小说情节的推进来选取不知不觉之间成为素材的
断片的。但由于自己的小说同自己的现实生活并不彻头彻尾地正相吻合(如此说来,我自身
也并不同我的现实生活完全吻合),所以无论如何都有小说用不完的类似沉渣的东西在我体
内剩留下来。我用来写随笔的,便是这类似沉渣的东西。而沉渣也在我意识底部静静等待着
被以某种形式叙述出来的时机。
之所以有种类繁多的沉渣积攒下来,其中一个原因,我想就是我喜欢听别人讲述什么。
说老实话,较之自己讲什么,我更喜欢听别人讲。而且我觉得自己似乎有一种才能,善于从
别人的话中找出妙趣。事实上大部分人的话也都比我自己的话有趣得多,并且,普通人的普
通故事远比特殊人的特殊故事妙趣横生得多。
这样的能力——能从别人的话中听出妙趣的能力——也并非有什么具体用场。我写了几
年小说,甚至作为小说家我都一次也没有体验到这种能力有过什么用场。或许有几次,但至
少我想不起来。别人讲,我听,别人讲的在我记忆中储存下来,如此而已。
倘若这种能力对我作为小说家的特质多少有所裨益,我想也无非是在我身上培养出某种
毅力罢了。我认为,妙趣这东西只有通过毅力这层过滤网才能显现,而小说文字的大部分便
是建立在这一相位之上的。所谓妙趣,并非拧开水龙头往杯里注水随即说一声“请”而递出
去的那类东西,有时候甚至需要跳乞雨舞。不过那同本文主题没有关系,还是言归正传。
人们所讲的大部分故事就那样一无所用地存于我的记忆中。它们哪里也不去,只是如夜
雪一般静静存积着。这也是大多数喜欢听他人讲话之人的共同苦恼。基督教的神父可以将人
们的告白转递给上天这一庞大组织,我们却没有如此方便的对象,而只能自行怀抱着继续人
生旅程。
卡森·麦卡勒斯(注:Carson McCullers,美国女作家 (1917-1967)。作品有《心灵
是孤独的猎人》、《没有针的钟》等。)小说中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失语青年出场,无论谁说
什么他都耐心地侧耳倾听,有时表示同情,有时一同欢喜。人们如蜂逐花一般在他周围聚
拢,纷纷向他一吐为快。然而最后青年自杀身亡了。他明白过来:人们只是将各自大凡所有
的东西推给他,而体察他心情的人却一个也没有。
当然我不是要把自己的形象同那位失语青年重合在一起。毕竟我也把自己的事讲给别人
听,也写文章。尽管如此,沉渣还是在自己体内越积越多。我想说的只是这个。
所以,当我暂时放弃小说这一形式时,这一系列material势必极其自然地浮出我意识的
水面。对我来说,这些随笔的material就好像是无倚无靠的孤儿们,它们未被纳入任何小说
任何文章,而只是在我体内一动不动地久睡不醒。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有些坐立不安。
那么,将这些material弄成文章我就能多少变得坦然了不成?也不至于。这点即使为我
自身的一点点名誉也必须交待清楚:我并非为求取自身的坦然才写这些随笔并向世人发表
的,而是他们想被道出——如我开始所说,我已感觉出了这点。至于我自己的精神能否得到
解脱,完全是另外一个问题。至少没有任何征兆说明我眼下通过写这样的文章使自己的精神
获得了解脱。
认为自我表现有助于精神解脱的想法是一种迷信,即便从好意说来也不外乎神话,至少
用文章来表现自己是不会解脱任何人的精神的。假如有人要为此目的而去表现自我,那么最
好作罢。自我表现只能将精神细加工,任何地方都到达不了。如果觉得似乎达到了什么地
方,那无非错觉而已。人是禁不住要写才写的。写本身没有效用,也没有附属于它的希望。
由于这个缘故,沉渣依然作为沉渣剩在我的记忆里。或许迟早总有一天我会将其变成截
然不同的形式编排在新小说之中,也可能编排不进去。若编排不进去,这些沉渣势必永远封
存在我的记忆里,消失在黑暗中。
现在,我只能将这种沉渣归纳成如此形式的随笔,别无他法。至于这项作业是否正确,
我也无由得知。假如有人说本来就不该写真正的小说,我只能耸肩以对,只能引用一个杀人
犯的主张——“所有行为都是善举”。对我来说,只能以这种体裁归纳这种material,没有
别的选择。
我所以将收在这里的文章称为“随笔”,是因为它们既不是小说又不是实录。material
毕竟是事实,vehicle (容器)终究是小说。如果每篇东西都有奇妙或不自然之处,那是事
实所使然。而若读起来并不需要太多的忍耐力,则因为其乃是小说。
越是倾听别人的讲述,越是通过其讲述来窥看每个人的生态,我们越是为某种无奈所俘
获。沉渣即是这无奈之感,其本质便是我们哪里也到达不了。我们固然拥有可以将我们自身
嵌入其中的我们的人生这一运行系统,但这一系统同时也规定了我们自身。这同旋转木马极
其相似,无非以同一速度在同一地方兜圈子而已。哪里也到达不了,既下不来又换不成。谁
也超不过谁,谁也不被谁超过。然而我们又在这旋转木马上针对假设的敌手进行着你死我活
的鏖战。
事实这种东西之所以有时候看上去有欠自然,原因大约就在这里。我们称为意志的某种
内在力量的绝大部分,在其发生之时即已失却,而我们却不承认这点。于是其空白给我们人
生的种种相位带来了奇妙的、不自然的扭曲。
至少我这样认为。


背带短裤

几年前一个夏天,我打算写本类似随笔系列的作品。那以前我从未动过写这类文章的念
头。假如她不提起那件事——问我这样的事可否成为小说素材——我或许不会写这本书。在
这个意义上,是她擦燃了火柴。
但,从她擦燃火柴到火烧到我身上,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我身上的导火线中有一种距
离十分之长,有时长得甚至超过我本身的行动规范和感情的平均寿命。这样,即使火勉强烧
到我身上,也可能早已寻不出任何意味了。不过,这次起火总算控制在所限的时间内,结果
我写了这篇文章。
向我说起那件事的是妻过去的同学。学生时代她同我妻子并不怎么要好,只是三十岁过
后在一个意外场合突然碰在一起,才开始交往密切的。我每每觉得对丈夫来说,再没有比妻
的朋友更为奇妙的存在了。尽管如此,第一次见面之后,我就对她有了某种好感。作为女
性,她长得相当高大,无论个头还是块头都可同我分庭抗礼。职业是电子琴教师,但工作以
外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游泳、打网球和滑雪,所以肌肉结实,总晒得那么漂亮。她对各种体育
运动的热情几乎可以用发疯一词来形容。每个休息日,她跑完步便去附近的温水游泳池游一
阵子,下午打两三个钟头网球,甚至还做有氧运动。我也算是相当喜欢运动的,但跟她比起
来,无论质还是量都望尘莫及。
不过,在这方面发疯决不意味她对各种各样的事物都表现出病态的、狭隘的、以至攻击
性的态度。相反,她基本上性格温和,感情上也不强加于人,只不过她的肉体(大概是附于
肉体的精神)如彗星般不间断地希求剧烈运动。
不知是否由于这个缘故,她至今仍然独身。当然——因为她虽说躯体多少大些,但长相
也还算好看——谈过几次恋爱,也给人求过婚,她本身也动过心思。然而一到真要结婚的阶
段,其中必定出现意想不到的障碍,致使婚事告吹。
“运气不好。”妻说。
“是啊。”我也同意。
但我又不完全同意妻的意见。诚然,人生的某一部分或许受制于命运,或许命运会如斑
斑驳驳的阴影染暗我们的人生地表。可是纵使如此,如果其中仍有意志存在——仍有足以跑
二十公里和游三十公里的顽强意志存在的话,我想大多数的风波都可以用临时爬梯来解决。
依我的猜想,她所以不结婚,恐怕是由于她并不诚心希望结婚。一句话,结婚那东西没包括
在她的能量彗星的范围内,至少未全部包括。
这样,她继续当电子琴教师,有时间便致力于体育运动,定期谈多舛的恋爱。
大学二年级时父母离异,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租房生活。
“是母亲把父亲甩了的。”一天她告诉我,“因为短裤的事。”
“短裤?”我吃惊地反问。
“事情很怪,”她说,“由于太怪太离谱了,几乎没跟人提起。不过你写小说,说不定
有点用处。想听?”
非常想听,我说。
那个下雨的周日午后她来我家时,妻出门买东西去了。她比预定时间早来两个小时。
“对不起,”她道歉说,“定好的网球下雨泡汤了,时间就多了出来。一个人在家又无
聊,就想早点过来。不妨碍你?”
有什么好妨碍的,我说。我也正无心做事,把猫抱在膝头一个人呆呆地看录像机里的电
影。我把她让进来,在厨房做了咖啡端上。两人边喝咖啡边看《大白鲨》(注:以食人鲨为
主人公的美国电影名。)的最后二十分钟。当然,两人以前就都已看过几遍,看得并不特别
认真,不过因暂且需看点什么才看罢了。
但电影的“结束”字样打出后妻也没回来,我便和她闲谈了一会。我们谈鲨鱼,谈海,
谈游泳。谈完妻仍未返回。前面也说过,我对她的印象绝对不坏,但两个人单独面对面交谈
一个小时,我们之间的共同话题显然不够充足。她终究是妻的朋友,不是我的朋友。
正当我为此感到困窘并考虑是不是再看一部电影的时候,她突然讲起她父母离婚的事。
我不大明白她为何突如其来地(至少我看不出游泳同其父母离婚之间有明显关联)搬出这样
的话题,也许个中有什么缘由。

“准确称呼不叫短裤,”她接着道,“准确说来叫背带短裤。知道背带短裤吗?”
“就是德国人常穿的那种半大短裤吧?上边有背带的。”我说。
“对。父亲希望得到这么一件礼物,得到背带短裤。作为那个年代的人,我父亲个子算
是相当高大的,体型正好适合穿那种短裤,所以才希望得到。我倒觉得背带短裤不大适合日
本人穿,不过人各有好。”
为弄清来龙去脉,我问她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托谁作为礼物给买背带短裤的。
“抱歉,我说话总是颠三倒四。哪里不明白,只管问好了。”她说。
不客气的,我说。
“母亲的妹妹那时住在德国,请母亲去玩。母亲德语一窍不通,又没出国旅行过,但因
长期当英语老师,她很想去外国看上一次,加上已好久好久没见过我那个姨母了,便向父亲
提议请十天假两人一起去德国。可是父亲由于工作关系怎么也请不下来假,结果母亲一人去
了德国。”
“当时你父亲托你母亲买背带短裤来着?”
“嗯,是的。”她说,“母亲问他要什么礼物,他说要背带短裤。”
是这样,我说。
据她介绍,那时她父母关系比较融洽,至少已不再半夜里高声争吵或父亲几天生气不回
家了,而父亲有外遇的时候那种情况是有过几次的。
“他那人性格不错,工作也能干,只是男女关系上不很检点。”她语气平淡,像在说别
人父母似的,以致一瞬间我还以为她父亲已经去世,其实是还活得挺精神的。
“但当时父亲年纪已相当不小了,那类争吵也已停下了,看上去满可以和睦地过下
去。”
然而实际上事情并不那么一帆风顺。母亲把原定在德国逗留十天的日程几乎没打一声招
呼就延长到一个半月,好歹回国也再没回家,一直寄住在大阪另—个妹妹家里。
事情何以至此,无论作为女儿的她还是身为丈夫的父亲都无从理解。因为,这以前夫妻
间尽管闹过几次别扭,但她母亲表现出很强的忍耐力——有时忍耐得甚至令人怀疑她未免缺
乏想象力——基本上以家庭为重,且很溺爱女儿。所以,对于她不回家连个招呼也不打,父
女俩全然摸不着头脑,甚至闹不清到底正在发生什么。她和父亲往大阪的母亲妹妹家里打了
几次电话,但母亲几乎不接,连探听其真意都不可能。
弄清母亲的真意已是她回国两个月后的九月中旬的事了。一天她突然往家打来电话,对
丈夫说“这就把离婚手续所需文件寄过去,你签字盖章后再寄回来”。父亲问到底因为什
么,母亲当即回答“因为对你已不怀有任何形式的爱情”。父亲问有无双方靠拢的余地,母
亲断然地说根本没有余地。
此后两三个月时间父母用电话反复问答、交涉、试探。最终母亲寸步不让,父亲最后也
只好同意离婚。一来父亲由于过去的诸多事情而心虚理亏,无法采取强硬态度,二来他性格
上原本就无论对什么都倾向于适可而止。
“我觉得自己像因此受到了很大打击。”她说,“但打击并不单单来自离婚这一行为本
身。那以前我就几次猜想两人可能离婚,精神上有所准备,所以如果两人以极为正常的形式
离婚,我恐怕不至于怎么困惑,也不会深受创伤。明白?”
我点点头。
“那之前我始终站在母亲一边,母亲也是信赖我的,我想。不料母亲却连个像样的解释
也没有便像同父亲联手似的把我抛弃了。我觉得这点对我的打击异常沉重,那以后很长时间
里我都不能原谅母亲。我给母亲写了很多封信,要求她就一大堆事情明确做出解释,可母亲
对此什么也不肯说,连想见我都没提过。”
她见到母亲已经是三年以后的事了。有个亲戚的葬礼,在那里两人总算见了面。她大学
毕业靠教电子琴维持生计,母亲在一所英语补习学校当老师。
葬礼结束后母亲向她挑明:“以前之所以什么也没对你说,是因为不知到底怎么说好。
连我自己都把握不好事情的进展。不过归根结蒂起因在于那条短裤。”
“短裤?”她和我同样愕然反问。她原本想定再不和母亲说话,结果好奇心压过了愠
怒。她同母亲仍然一身丧服就一起走进附近一家咖啡馆,边喝冷茶边听母亲讲短裤。

卖背带短裤的店位于距汉堡乘电车需一个小时的小镇上,是母亲的妹妹给查到的。
“德国人都说买背带短裤那家店最好,做工非常考究,价格也不很高。”妹妹道。
母亲一个人乘上电车,为给丈夫买背带短裤来到那座小镇。她在列车单间同一对中年德
国夫妇坐在一起,用英语闲聊。她说自己准备去买背带短裤送礼,那对夫妇问打算去哪里的
店。她告以店名,两人异口同声说那家店最好,万无一失,这使得她越发下定了决心。
那是初夏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下午。穿过小镇的河流奏出潺潺的水声,岸边的野草随风
摇着绿叶。铺着鹅卵石的古老街道画着徐缓的曲线无休止地伸展开去,到处都可见到猫的姿
影。她走进第一眼看到的小咖啡馆,午餐吃乳酪饼,喝咖啡。街景优美,一派幽静。
喝罢咖啡,正在逗猫玩,咖啡馆主人过来问她往下去什么地方。她说是来买背带短裤
的。主人拿来便笺,把那家店的位置画给她。
“谢谢。”她说。
一个人旅行是何等美妙啊,她走在鹅卵石路上感叹道。想来,这是她五十五年人生中最
初的单独旅行。一个人来德国旅游,这期间她一次也没感到寂寞、惶怵和无聊。所有的风景
都那么新鲜,所有的人都那么亲切,并且这一个个体验都在唤醒她体内蛰伏而从未启用的种
种感情。这以前她生活中一向视为珍宝的许许多多——丈夫、女儿、家庭——现已远在地球
的另一侧,她完全没有必要为之操心和烦恼。
背带短裤店很快找到了。一家古旧的小店,没有橱窗,没有时髦招牌,但从玻璃窗往里
窥看,只见背带短裤齐整整地排列着。她推门进到里边。
店内有两位老人在劳作,两人一边小声交谈,一边量面料尺寸或往本子上记什么。用布
帘隔开的里间看样子是个满大的作业间,从中传出单调的缝纫机声。
“有什么事吗?太太?”高个子老人起身用德语打招呼。
“想买条背带短裤。”她用英语回答。
“太太穿么?”老人用有点怪味的英语问。
“不,不是的,买回去送给在日本的丈夫。”
“唔,”老人略一沉吟,“那么说,您先生现在不在这里啰?”
“是的,当然是的,在日本嘛。”她回答。
“既是这样,这里边就产生一个问题。”老人字斟句酌地说,“就是说,我们不卖东西
给不存在的客人。”
“丈夫存在。”她说。
“那是那是,您先生是存在,当然存在。”老人慌张起来,“英语说不好,别见怪。我
要表达的是:您先生如果不在这里,就不能出售您丈夫穿的背带短裤。”
“为什么?”她脑袋一阵混乱。
“这是店里的方针,方针。我们是请亲自光临的客人穿上与体型相符的背带短裤,略微
加以调整,这才能卖出去。一百多年时间里,我们一直这样做生意。我们的信誉便是靠这样
的方针建立起来的。”
“为了在贵店买短裤,我是特意花半天时间从汉堡赶来的。”
“实在抱歉,太太,”老人果真充满歉意似的说,“但是不能破例。在这个多变的世界
上,再没有比信誉更难得也更容易崩溃的了。”
她叹口气,半天站在门口不动,同时开动脑筋寻找突破口。这时间里,高个子老人用德
语向矮个子老人说明情况。矮个子老人边听边频频点头称是。两位老人个头固然相差不小,
但脸形可以说长得一模一样。
“嗳,这样做好不好呢?”她提议道,“我去找一个和我丈夫体型完全相同的人领来这
里,让这个人穿短裤,你们加以调整,卖给我。”
高个子老人目瞪口呆地盯视她的脸:
“问题是,太太,问题是违反常规。穿短裤的人不是那个人,是您先生,而我们又知道
这点。这可不成。”
“你们权当不知道就可以了嘛。你们把背带短裤卖给那个人,我从那个人手里买过来。
这样你们的方针就不至于沾上污点。是这样的吧?请好好考虑一下。我想以后我不会第二次
来德国,所以如果现在失去买背带短裤的机会,我就永远不可能如愿以偿了。”
“唔,”老人沉思片刻,再次用德语向矮个子老人说明情况。高个子老人说毕,这回矮
个子老人用德语讲了一通。然后,高个子老人朝她这边转过脸,“明白了,太太,”他说,
“我们破例——只能是破例——权当我们根本不知道事情的原委。特意从日本来买我们的背
带短裤的人毕竟为数不多,况且我们德国人也并非就那么死板。请尽可能找与您先生体型相
似的人来。哥哥也是这样说的。”
“谢谢,”她说,随后对那位身为兄长的老人用德语说了“非常感谢”。

她——向我讲这件事的女儿——讲到这里,手交叉在桌面上吁了口气。我喝掉已凉透的
咖啡。雨仍在下个不止,妻还未回来。我全然无法预测事情往下如何展开。
“那么,”我想快些听到结局,便插嘴道,“你母亲最后可找到体型酷似你父亲的人
了?”
“嗯,”她面无表情,“找到了。母亲坐在长椅上打量来往行人,从中挑出一个体型一
模一样、人看上去又尽可能好的人来,不容分说——因那个人完全不懂英语——领到店
里。”
“看来她相当敢做敢为。”我说。
“我也闹不明白,她在日本总的说来是个循规蹈矩的老实人。”她叹息说着,“总之那
个人听店里的人讲完事情的原委,满口应承下来,说如果合适就当一次模特好了,接着穿上
背带短裤,被店里的人到处拉来按去。这时间里,那个人和两位老人用德语开玩笑,相互笑
个不停。大约三十分钟鼓捣完毕,这时,母亲已下定决心同父亲离婚了。”
“叫人摸不着头脑,”我说,“就是说,那三十分钟里莫非发生了什么?”
“不,什么也没发生。仅仅三个德国人谈笑风生罢了。”
“那你母亲为什么能在三十分钟时间里下决心离婚呢?”
“这点母亲自己也糊里糊涂。母亲因此非常非常困惑。母亲所知道的,只是在盯视穿背
带短裤的那个人的时间里,从心眼里冒水泡一般地涌起一股对父亲的忍无可忍的厌恶。对此
她束手无策。那个人——给穿背带短裤的那个人——除去肤色白一点,真的同我父亲体型一
模一样,腿形也罢腹形也罢头发的稀疏程度也罢。并且那个人穿着新短裤,晃着身子笑得甚
是开心。母亲看着看着,觉得自己心中一种以前模模糊糊的情感正逐渐变得明晰、变得稳固
起来——母亲这才明白自己是怎样无可遏止地憎恶父亲。”

妻买东西回来,开始单独同她聊天,我仍一个人在反复琢磨那条背带短裤。三个人吃了
饭,随后又喝了点酒,这时我还在继续琢磨。
“那么,你已不再怨恨你母亲喽?”我趁妻离席之机,这样问道。
“是啊,已不怨恨了。亲密绝对谈不上,但起码不怨恨了,我想。”她说。
“自从听了短裤的事以后?”
“嗯,是吧,我想是的。听后我无法继续怨恨母亲了。什么原因我解释不好,肯定是因
为我俩同是女人。”
我点点头:“假如——假设从刚才的话里把短裤去掉,而仅仅说是一名女性在旅途中获
得了自立,你能原谅你母亲抛弃你吗?”
“不成!”她当即回答,“事情的关键在于短裤。”
“我也那样认为。”我说。


出租车上的男人

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我用笔名为一家不大的美术刊物写一种类似“画廊探访”的文章。
虽说是“画廊探访”,但由于绘画方面我是百分之百的门外汉,也写不出专业性报道,所以
我的活计只不过是以轻松的笔调概括一下画廊的气氛及其主人的印象罢了。作为我也并非干
得怎么起劲,开头纯粹出于偶然的机会,但结果上却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活计。那时我自己
刚开始写小说不久,觉得将各色人等的谈话整理成文对于创作也是大有好处的。我尽可能仔
细体察世人在想什么并如何将其诉诸语言,而后适当剪裁,再用来拼凑属于自己的文章。
这系列报道持续了一年。杂志是双月刊,共写了六篇。我让编辑部(其实只有一个编
辑)介绍几家大约有些意思的画廊,然后开动双腿前去勘察,选出一家写成报道。篇幅也就
是四百字稿纸写十五页左右,但我这个人总的说来怕见生人又反应迟钝,所以起初颇不顺
利,根本不知道该向对方如何发问如何归纳整理。
尽管这样,在反复摸索反复出些小错的过程中,我还是从中发现了一个诀窍(大约是诀
窍),那就是采访时应该努力去捕捉采访对象身上非常人可比的某种崇高、某种敏锐、某种
温情。世上每一个人身上都必然有其人格上的光点——哪怕再小——若能成功捕捉到那个光
点,发问自然水到渠成,报道也就栩栩如生了。关键需要理解和爱心,即使对方的话再陈词
滥调不过。
自那以来我进行了很多很多次采访,直到最后也没使我产生半点爱心的只有一次。那是
为给一家周刊写“大学探访记”而去一所名牌私立大学采访的时候。在那大学转了差不多一
个星期,所嗅到的气味只有权威、腐败和虚伪。包括校长和系主任在内采访了十来名教员,
只有一名说话还算地道,而这名副教授两天前刚打了退职报告。
但这已经过去了,还是回到平和的画廊上来吧。我所采访的画廊几乎全是同权威不沾边
的小街上的画廊。我同一个比我大三四岁的高个子摄影师搭伴前往,我听画廊主人说话,他
在房间里拍照。
采访快结束时,我总要向主人提一个相同的问题:这以前您所看到的画作中最有冲击力
的是什么。作为采访提问算不得够档次,如同问小说家过去读过的小说中最中意的是哪本,
提问要点实在过于笼统。答话可想而知,不是说看得太多了记不清楚,就是不知讲了多少遍
的陈旧套话。然而每次我还是重复这一问话。一方面是因为对以美术为职业的人如此提问自
有其合情合理之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觉得可能碰巧听到什么奇闻逸事。

给我讲标题为“出租车上的男人”那幅画的故事的是一位四十光景的女主人。她绝对称
不上美人,但长相娴静高雅,能使人心里顿时充满温馨。她穿一件有长飘带的白衬衫,下面
是灰色粗花呢裙,脚上一双流线型黑高跟鞋。她的脚天生有毛病,每次穿过木地板,空旷的
室内都会打楔子般地响起不协调的足音。
她在青山(注:东京的地名。)一座商厦的一楼经营一间以版画为主的画廊。当时墙上
挂的版画即使在我这样的外行人看来都很难认为是精品,但我觉得她人格中蕴含着一种类似
磁性的元素,其奇妙的作用力使得环绕她的种种事物生发出超过实际情况的耀眼光彩。
采访大致结束时,她收起咖啡杯,从餐橱里拿出红葡萄酒瓶和玻璃杯,给我和摄影师斟
上,自己也倒了一杯。她手指十分纤细,水灵灵的。里面房间的衣架上,大概是她自己用的
防水布双带风衣和开司米围巾挂在一起。工作台上搁着鸭形玻璃镇纸和金黄色小剪刀。时值
十二月初,天花板上的小音箱用低音放着圣诞节颂歌。
她起身穿过房间,从哪里拿了一盒香烟来,抽出一支用细长的金色打火机点燃,唇间吐
出细细的烟缕。只要足音不响,根本看不出她身上有什么地方不自然。
“最后还有一点想问,如果可以的话。”我说。
“当然可以,请——”她说,随即莞尔一笑,“不过这种说法不有点像电视剧里的刑警
么?”
我笑了,摄影师也笑了。
“您以前接触到的作品中最有冲击力的是什么呢?”我问。
她默然陷入沉思。良久,她在烟灰缸里熄掉烟,看着我的脸道:“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取决于‘冲击力’一词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看‘冲击力’指的什么,是指艺术感染力呢,还
是指质朴的震撼力、爆发力?”
“我想没有必要是艺术感染力,”我说,“我指的是皮肤性、生理性的冲击。”
“没有皮肤性冲击,我们的职业就无以成立。”她边笑边说,“那种东西横躺竖卧,任
凭多少都有。所缺乏的莫如说是艺术感染力。”她拿起杯,用葡萄酒沾湿嘴唇,“问题
是,”她继续道,“任何人都不诚心寻求感染力。不这样认为?你也摘创作,不这样觉
得?”
“或许。”我说。
“艺术感染力的一个不便之处,就在于无法用语言把它恰当表达出来,”她接着说,
“即使表达出来,也彻底成了刻板文章,千篇一律,老生常谈……像谈恐龙似的。所以大家
都寻求更为单纯、简便的东西,寻求自己能介入其中的和像电视遥控器那样能咔嚓咔嚓变换
频道的东西。皮肤性冲击、感性……怎么称呼都无所谓。”
她往两个空杯里倒了葡萄酒,又点上一支烟。
“话说得够绕弯子的了。”
“非常有趣。”我说。
空调器微弱的震颤、加湿机的排气声和圣诞节颂歌的旋律低低地重合在一起,构成了奇
妙而单调的节奏。
“如果是既谈不上艺术感染力也不属于皮肤性冲击那样的东西也无妨的话,我想我是可
以讲一下留在我心中的一幅画的,或者更应该说是关于一幅画的故事——讲这个也可以
吗?”
“当然可以。”我说。

“一九六八年的事了。”她说,“本来我是为当画家去美国东部一所美术大学留学的,
但为了毕业后能留在纽约养活自己——或者说对自己的才华已不抱希望也未尝不可——我做
起了类似画品收购商那样的生意。就是在纽约年轻画家和无名画家的画室转来转去,看到大
约素质不错的作品就买下来寄给东京的画商。起初我寄的是彩照底片,东京画商从中挑出合
意的,我在当地买下。后来有了信用,就由我自行决定买什么,直接买下。加上我已同格林
威治村的画家群体有了关系,或者说有了可靠的信息网,所以,例如某某搞什么特殊名堂啦
某某手头拮据啦之类的消息全都能传入我耳中。一九六八年的格林威治村可小瞧不得。那时
的事可知道?”
“是大学生了。”我说。
“那么是知道的。”她一个人点点头,“那里无所不有,真的无所不有,从最高档的到
最低档的,从顶呱呱的真品到百分之百的冒牌……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那一时期的格林威
治村简直是座宝山。只要眼力够用,绝对可以碰上别的时期别的地方很难见到的一流画家和
崭新的力作。事实上当时我寄给东京的好多作品现在都已价值不菲,假如为自己留下其中几
幅的话,如今我也该是有几个钱的人了。可当时真的没钱……遗憾呐!”她手心朝上地展开
放在膝部的双手,很好看地笑笑。“不过只有一幅,的确只有一幅画我破例为自己买了下
来。画的名字叫‘出租车上的男人’。遗憾的是这幅画艺术上并不出色,手法也一般,而又
找不到粗糙中蕴含着才华的萌芽。作者是捷克斯洛伐克一个无名的流亡画家,早已经在无名
中销声匿迹了,当然谈不上卖高价……嗯,您不觉得奇怪?为别人选的都是值钱画,为自己
选的却分文不值,而且只一幅。肯定这样想吧?”
我适当地应答一下,等待下文。
“去那个画家的宿舍是在一九六八年九月的一个下午。雨刚停,纽约简直整个成了一座
烤炉。画家姓名已忘了。您也知道,东欧人的名字很难记,除非改成美国式的。把他介绍给
我的是一个学画的德国学生,他和我住同一栋公寓。一天他敲我房门时这样跟我说:‘喂,
敏子,我朋友中有一个非常缺钱的画家,可以的话,明天顺路去看看画好么?’‘OK。’我
说,‘不过他可有才华?’‘不怎么有,’他说,‘可他是个好人。’这么着,我们就去了
捷克人的宿舍。当时的格林威治村有那么一种气氛,怎么说好呢,就像大家一点点往一起凑
似的。”

她在捷克人脏乱至极的房间里大约看了二十幅画。捷克人二十七岁,三年前偷越国境逃
出来的。他在维也纳住了一年,之后来到纽约。妻子和年幼的女儿留在布拉格。白天他在宿
舍作画,晚间在附近一家土耳其饭店打工。“捷克没有言论自由。”他说。但他所需要的是
比言论自由更现实的东西。如德国学画生所说,他缺乏才华。她在心中嘀咕:他原本是该留
在布拉格的啊!
捷克人在技法上局部是有可取之处的,尤其是着色,有时令人一震。笔触也相当娴熟。
但仅此而已。在内行人眼里,他的画已在此完全停止了,找不到思维的延展。同样是停止,
但他连艺术上的“死胡同”也没进入,只是“夭折”罢了。
她瞥了一眼德国学画生,他的表情在无言中所流露出来的结论也和她一样。如此而已。
唯独捷克人以惶惶然的眼神盯视着她的一举一动。
道了谢准备离开捷克人房间时,她的目光忽然盯在门旁放着的一幅画上——一幅二十英
寸电视荧屏大小的横置油画。与别的画不同,这幅画里有什么在喘息。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
西,实在微弱得很,盯视之间很怕它萎缩消失。但它的确是在画中喘息,尽管那般微乎其
微。她请捷克人把其他画撤去一边,空出雪白的墙壁把这幅画立起来细看。
“这是我来纽约后最先画的。”捷克人局促地快速说道,“来纽约第一个夜晚,我站在
时代广场一个路口看街看了好几个钟头,然后回房间用一个晚上画出来的。”

画的就是坐在出租车后座的年轻男子。以照相机来说,就是在镜头正中稍偏一点点的位
置把男子摄了下来。男子脸侧向一边,目视窗外。长相漂亮,燕尾服,白衬衣,黑蝴蝶结,
白饰巾。有点像舞男,但不是。作为舞男他缺少什么——一句话说来,就是缺少类似被浓缩
了的饥渴感的东西。
当然他并非没有饥渴感。哪里去找没有饥渴感的年轻男人呢?只是他身上的饥渴感表现
得实在过于抽象,在周围人眼里——即使在他自己眼里——仿佛是有点特别的、处于形成过
程中的某种见解(point of view )。就好像蓝色的雾霭,知道它存在,但捕捉不到。
夜色也恰如蓝色的雾霭笼罩着出租车。从车后玻璃窗可以看见夜色,看见的也只有夜
色。蓝底色融入了黑与紫。色调非常雅致。就像埃林顿“公爵”(注:Duke Eilington
(1899--1974),美国爵士乐钢琴手,作曲家。)管弦乐团的音调,雅致而浑厚,浑厚得似乎
手往上一触,五指便会统统给吮吸进去。
男子脸歪向一边,但他什么也没看。纵使玻璃窗外有什么景致出现,也绝不会在他心头
留下任何刮痕。车持续前行。
“男子要去哪里呢?”
“男子要回哪里呢?”
对此,画面什么也没有回答。男子被包含在出租车这一有限的形式中。出租车则被包含
在移动这一天经地义的原则中。车在移动。去哪里也好回哪里也好,怎么都无所谓,哪里都
无所谓。那是巨幅墙壁上开的一个黑洞,既为入口,又是出口。
不妨说,男子是在看那个黑洞。他嘴唇很干,仿佛急需一支烟。但由于某种原因,烟远
在他手够不到的地方。他颧骨突出,下颚尖尖,尖得如被暴力削尖了一般。那里有一道伤痕
般细弱的阴翳,那是看不见的世界里一场无声的战斗所留下的阴翳。白色饰巾遮住了那道阴
翳的尖端。

“结果我出一百二十美元为自己买下了那幅画。作为一幅画的价钱,一百二十美元固然
不多,但对当时的我来说,还是被剜了一刀的。那时我正怀着孕,丈夫找不到工作。丈夫是
off—off Broadway (注:美国以纽约的格林威治村为中心进行演出的前卫剧团,一般译为
“外外百老汇”。)的演员,有事做也挣不了多少钱。生活费主要靠我来挣。”
说到这里,她停下喝了口葡萄酒,似乎想用酒来触发往事的回忆。
“中意那幅画?”我试着问。
“画并不中意。”她说,“刚才也说了,画本身也就比外行笔下的强一点点,不好也不
坏。我中意的是画上的年轻男子,是为了看那男子才买画的,没别的目的。捷克人为画得到
承认而喜出望外,德国小伙子也有点吃惊,但他们怕是永远理解不了的,理解不了我买那幅
画的真正意图。”
圣诞节颂歌磁带也至此转完,随着“咔嚓”一声响,深重的沉默笼罩了我们。她在粗花
呢裙子上叉起手指。
“那时我二十九岁。按一般说法,我的青春快过去了。我是想当画家才到美国来的,结
果画家没当成。我的手不如我的眼睛厉害。我什么东西也没能用自己的手创造出来。那画上
的男子,我总觉得他就像是我自身失却的人生的一部分。我把画挂在住所房间墙上,每天看
着它过日子。一看到画上的男子,我就痛感自己的损失是何等惨重,或者是何等轻微。
“丈夫常开玩笑,说我恋上了那个男子。我总是一声不响地盯视那幅画,也难怪他那么
想。但他没有说对。我对那男子怀有的感情类似sympathy。我所说的sympathy不是同情不是
共鸣,而是指两人一起品味某种无奈。您可明白?”
我默然点头。
“由于看出租车上的男子看得太久了,不觉之间他竟成了另一个我自己。他理解我的心
情,我理解他的心情。我懂得他的无奈:他被禁锢在名叫平庸的出租车中,他无法挣脱出
来,永远,真正的永远。平庸让他在那里栖身,把他囚在以平庸为背景的牢笼里,您不觉得
可悲吗?”她咬着嘴唇,沉默了一阵,又开口道,“总之就是这么一件事,没有艺术感染力
没有冲击力,什么都没有,感性也好皮肤性冲击也好都谈不上,但如果您问留在心中最久的
画,倒有这么一幅,只此一幅。这样理解可以么?”
“有一点想问,”我说,“那幅画现在还在吗?”
“不在了,”她应声回答,“烧掉了。”
“什么时候?”
“一九七一年,一九七一年五月。觉得倒像最近的事,实际上快过去十年了。各种麻烦
事一个接着一个,使得我决心和丈夫分手返回日本,孩子也放弃了。具体的我不太想说,请
允许我省略掉。那时我什么都不想要了,无论什么,包括那里俘虏过我的所有理想、希望、
爱,以及它们的残影,一切的一切。我从朋友那里借来敞篷卡车,把房间里所有东西运到空
地,浇上煤油烧了。‘出租车上的男人’也在里边。您不觉得那情景挺合适放感伤音乐?”
她微微一笑,我也报以微笑。
“烧画我并不可惜。因为烧在使我本身获得解放的同时也解放了他。他通过烧而得以从
平庸牢笼中解放出来。我烧了他,烧了我的一部分。那是一九七一年五月一个天朗气清的下
午。之后我回到了日本。您看,”她手指房间四周,“就这个样子。我在经营画廊,生意一
帆风顺。怎么说好呢,我有经商才能吧,肯定。现在独身,没什么难受的,也过得挺舒服。
不过,‘出租车上的男人’的故事并没有在一九七一年五月下午纽约的一块空地上结束,还
有下文。”
她从烟盒里取出一支烟,用打火机点燃。摄影师轻咳一声,我在椅子上换个姿势。烟徐
徐上升,被空调机吹散消失。
“去年夏天,在雅典街头遇上了他,是他,是‘出租车上的男人’,没错,的确是他。
我在雅典出租车的后座同他坐在了一起。”

那完全是偶然。她正在旅行,傍晚六时许从雅典埃及广场前搭出租车去巴西里西斯·索
菲斯大街,那年轻男子在奥莫尼广场那里上来坐在她身旁。在雅典,只要方向一致,出租车
尽可让客人同乘。
男子身腰颀长,非常标致,穿燕尾服打蝴蝶结(这在雅典是很少见的),一副前去出席
重要晚会的样子,从头到脚没有一处不同她在纽约买的那幅画中的男子一模一样。一瞬间,
她觉得自己产生了天大的错觉,就好像在错误的时间里跳进了错误的场所,又似乎自己身体
浮在离地十厘米的空中。她头脑一片空白,好一会才一点点回过神来。
“哈啰!”男子微笑着向她打招呼。
“哈啰!”她几乎条件反射地应道。
“日本人吧?”男子用漂亮的英语问。
她默默点了下头。
“日本去过一次。”他说。然后像要测量沉默的长度似的抬手伸开五指。“公演旅
行。”
“公演?”她仍有些神思恍惚地插嘴道。
“我是演员。希腊国立剧院的演员。希腊古典剧知道吧?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索
福克勒斯……”
她点点头。
“总之就是希腊,古代的东西再好不过。”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话题告一段落,他
修长的脖颈扭向一边,观望起了窗外的风景。经他一说,看上去他的确只能是演员。他久久
目视窗外,纹丝不动。斯坦丁奥街挤满了通勤车,出租车只能缓慢移动。男子毫不在乎车
速,只管盯视着商店陈列窗和电影院广告。
她拼命清理思绪,将现实放进真切的现实框内,将想象归入确切的想象之中。然而情况
仍毫无改变:她在七月雅典街头的出租车中同画上的男子相邻而坐,千真万确!
如此时间里,车终于通过斯坦丁奥街,穿过辛塔格玛广场,驶入索菲斯大街。再过两三
分钟车就开到她下榻的宾馆了。男子仍默然眼望窗外。傍晚惬意的和风轻拂他的软发。
“对不起,”她对男子说道,“这就去哪里出席晚会么?”
“嗯,当然。”男子转向她说,“是晚会,非常盛大的晚会。各种各样的人前来碰杯。
大概要持续到天亮吧。我倒是要中途退席。”
车到宾馆门口停下,负责出租车的男侍应生把门打开。
“祝你旅途愉快!”男子用希腊语说。
“谢谢。”她应道。

目送出租车消失在傍晚汹涌的车流之中,她走进了宾馆。淡淡的暮色如随风游移的薄膜
在城市的上空往来彷徨。她坐在宾馆酒吧里喝了三杯掺有奎宁水的伏特加。酒吧悄无声息,
除她之外没有别的顾客,暮色还没有降临到这里。她觉得简直就像自身的一部分忘在了出租
车里。仿佛她的一部分仍留在出租车后座,正同那穿燕尾服的年轻男演员一起往一处晚会厅
赶去。那是一种残存感,一种和下得摇摇晃晃的船而站在坚固的地面时的感觉完全相同的残
存感。
经过长得想不起有多长的时间,当心中的摇摆结束时,她身上的某种东西永远地消失
了。她可以清楚感觉到它的消失。那东西没有了。

“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仍然真切地回响在耳畔:‘祝你旅途愉快!’”说到这里,她
在膝头合起双手。“不认为这句话很妙么?每当记起这句话时,我就这样想:自己的人生已
经失去很多部分,但那不过是一部分的终结,而往后还是可以从中获得什么的。”她叹息一
声,嘴角稍微拉向两侧笑了笑。“‘出租车上的男人’的故事这就结束了,完了。”她说,
“抱歉,说这么久。”
“哪里哪里,非常有趣。”我和摄影师说。
“这故事里有个教训,”她最后说,“一个只能通过自身体验学得的宝贵教训。那就
是:人不能消除什么,只能等待其自行消失。”
她的话就此终止。
我和摄影师喝干杯里剩下的葡萄酒,道谢离开画廊。
我很快将她的话整理在稿纸上,但因当时杂志篇幅有限,怎么也没能报道出去。现在能
以如此形式发表,我感到无比欣慰。
 norwood (2003-05-15 18:15: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献给已故的公主

伤害他人感情是她天生的拿手好戏。这也是一向娇生惯养因而被彻底毁掉的美少女的惯
常做法。
当时我很年轻(才二十一或二十二),对她这种禀性感到相当不快。如今想来,觉得她
大概习惯于通过伤害他人来同样伤害自己本身,此外找不出控制自己的方法。所以,假如有
个人——处于远为比她强有力的立场的人——准确无误地切开她身体某个部位而将其利己欲
释放出来,她理应舒畅得多。她也在寻求救助,想必。
然而她四周比她强的人一个也没有。拿我来说年轻时也没想那么多,单单不快而已。
一旦她出于某种缘由——毫无缘由可言的时候也屡见不鲜——决意伤害一个人,那么即
使以王者之师也是无从防御的。她以巧妙的手段将可怜巴巴的牺牲品在众目睽暌之下诱入死
胡同,挤进墙角,活像用刮刀拍打煮透的马铃薯一样将对方治得服服帖帖,剩下的唯薄纸般
的残骸而已。如今想来我都认为那本事的确非同小可。
她决非能言善辩之人,但可以一瞬间嗅出对方情感上的弱点,就好像某种野生动物一动
不动地埋伏下来窥伺时机,以便一口咬住对方柔软的喉管撕开一样。大多时候她所说的无非
自以为是的牵强附会,无非机智巧妙的虚与委蛇,所以事后慢慢想来,无论吃亏的当事人还
是旁观的我们都觉得莫名其妙——何以那般轻易地束手就擒了呢?总之,当时是给她紧紧抓
住了弱点,以致全然脱身不得,即所谓拳击的“麻腿”状态,只能倒地了事。所幸我从未栽
在她手里,但类似场面我目睹了好几次。那既非争论又非口角,甚至吵架都不是,而完全是
充满血腥味的精神虐待。
我非常讨厌她的这一方面,而她周围大多数男人都以完全一致的理由给她以高度评价。
他们认为“那孩子聪明有才”。而这又助长了她的那一倾向。即所谓恶性循环,找不到出
口。如同《小个子黑三保》里出现的三只虎,要围着椰树一直跑到变成黄油。
至于圈子里的其他女孩当时是如何看待她评价她的,遗憾的是我无从知晓。我同他们那
个小圈子多少保持着距离,是以所谓客队资格和他们交往的,因此跟谁都没要好到足以套出
女孩子真心话的地步。
他们基本上是滑雪同伴,好比三所大学的滑雪爱好者协会,然而其中又一伙伙地分别凑
在一起,形成奇妙的组织。他们寒假时因滑雪而长时间合住在一处,别的假期也聚在一起训
练、喝酒,或一同去湘南海岸游泳。人数大约十二三人,全都衣着得体,整洁利落,态度和
蔼,但现在叫我特别想起其中某一个人,我绝对想不起来。那十二三个人在我脑袋里如融化
的巧克力一样完全搅和在一起,作为整体印象已无法再分,辨认不出哪个是哪个,当然她是
例外。
对滑雪我可以说是毫无兴趣,但由于高中时代一个朋友属于这个小圈子,而我又因故在
这个朋友的宿舍住了一个月,所以也就同小圈子的成员打起了交道,并相应地为他们接受。
会计算麻将点数我想也是一个原因。总之——前面也说过了——他们对我非常和蔼客气,以
致还邀我去滑雪。我拒绝了,说自己除了俯卧撑对别的没有兴致。现在想来,是不该那样说
话的。他们的的确确是真心相邀。就算真的较滑雪更喜欢俯卧撑,也是不该那样说的。
在我记忆的限度内,和我同住一起的这位朋友由始至终都对她如醉如痴。她确实是差不
多所有的男性都为之痴情的那类女子。拿我来说,假如在多少不同的情况下遇见她,也可能
一见钟情,魂不守舍。以文字来表述她的美丽是较为容易的,只要抓住三点,即可概括其基
本特质:一、模样聪明;二、充满活力;三、冶艳。
她虽然瘦小,但体形匀称得无与伦比,看上去全身充满生机。眼睛闪闪生辉,嘴唇抿成
一条直线,透出几分固执。尽管平时脸上的表情不无冷漠,但有时也会莞尔一笑,于是周围
空气仿佛发生了奇迹,顿时柔和下来。对于她的为人我固然不怀好感,唯独这莞尔一笑却是
让我中意,别的另当别论,这点不容你不动心。很久以前上高中时在英语课本上读过一个句
子“arrested in a springtime”(注:意为“被春天所俘获”。)——她的微笑正是这种
感觉。究竟有谁会对和煦的春光横加指责呢?
她没有关系明确的固定恋人,因此圈子中的三个男人——我的朋友当然是其中一员——
都对她一往情深。她并不把目标特别定在某人身上,而是随机应变地巧待三个男人。三人虽
然暗地里较劲,但至少表面上彬彬有礼,和平共处。这光景让我感到别扭,不过说到底那是
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不是由我说三道四的事。
看第一眼我就讨厌她。在被宠坏上面我算是个小小的权威,因此对于她是如何被宠坏的
自是了如指掌。娇惯、夸奖、保护、给东西——她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问题不光
是这些。娇惯和给零花钱这种程度的事并非宠坏孩子的根本原因。最重要的是由谁承担责任
来保护孩子免受周围大人成熟而扭曲的种种情感发射的影响。当任何人都在这一责任面前缩
手缩脚而只是一味对孩子装老好人的时候,孩子笃定要被宠坏。恰如在夏日午后的海滩上赤
身裸体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孩子们那柔弱的刚刚萌芽的ego (注:意为自我、自己、利
己之心。)势必受到无可挽回的损伤。说到底这点最为致命。娇惯也好乱给钱也好,终究是
附属性的次要因素。
第一次见面交谈了三言两语,又观察一会儿她的举止言行,说实在话,我就已经腻到顶
点了。我觉得,即使原因出在别的什么人身上,她也是不该那副样子的,哪怕可以下定义说
正因为人的ego 多少有所差异所以人在本质上都是另类。就算那样,她也应付出某种努力才
是。所以自那以来,我尽可能不去接近她,虽说不算是回避。
听别人说,她是石川县或那一带什么地方自江户时期便代代相传的一家高级旅馆老板的
女儿。有个哥哥,但年龄相差较大,因此她是被当作独生女娇惯起来长大的。学习成绩一直
名列前茅,加之长相漂亮,在学校里总能得到老师宠爱,在同级生里被高看一眼。因为不是
直接从她口里听来的,多大程度上实有其事我不甚明了,但事情是可能有的。此外,她从小
就练钢琴,这方面也达到相当水准。我在别人家里听她弹过一次。对音乐我不太内行,演奏
的情感深度难以判断,但音的弹奏锐利得令人心惊,至少没有弄错音符。
这么着,周围人都以为她理所当然应该上音乐大学走专业钢琴手之路,不料她断然放弃
钢琴,进了美术大学,开始学习和服的设计和着色。这对于她完全是未知领域,但自小在传
统和服的包围中长大而有经验性直觉——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在这一方面她也展现了引人注
目的才华。总之,无论走哪条路她都比一般入要驾轻就熟,就是这么一种类型。滑雪也好帆
船也好游泳也好,叫干什么都出类拔萃。
这样一来,四周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指出她的缺点了。她的不宽容被视为艺术家气质,歇
斯底里倾向被认为是超乎常人的敏锐的感受性。一来二去,她成了圈子里的女皇。她住在父
亲作为少纳税对策而在根津买下的两室新潮公寓里,兴致上来弹弹钢琴,立柜里塞满时装。
只消她一拍手(当然是比喻),几乎所有事情都会由几个热情的男友料理妥当。一部分人相
信她将来会在此专业领域取得相当大的成功。当时似乎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她的脚步。一九
七零年或七一年,也就那个时候。
由于一个奇妙的机遇,我抱过她一次。虽说抱,可也并非性交,单纯是物理性拥抱。简
单说来,大醉后大家横躺竖卧,意识到时正巧她睡在身旁,如此而已。常有的事。但我至今
仍清楚——清楚得近乎奇异——记得当时的情景。

我睁眼醒来是凌晨三点,往旁边一看,她和我裹同一条毛毯,很惬意地睡得呼呼有声。
时值六月初,正是一起挤睡的绝好时节。由于没铺褥垫直接躺在榻榻米上,就算再年轻,身
体也到处作痛。何况她以我的左臂为枕,想动也动弹不得。喉咙干得叫人发疯,却又不能把
她的头拨去一边,也不好轻轻抱起她的脖子将胳膊趁势抽出。因为那样做的过程中她必然醒
来,结果若是她莫名其妙地误解我的行为,我可就吃不消。
略一思索,最后决定一动不动,暂且等待情况变化。过一会她也可能翻身,那一来我即
可以撤回胳膊去喝水。不料,她竟纹丝不动,只管脸朝着我重复有规则的呼吸。我的衬衣袖
被她呼出的气弄得潮乎乎热乎乎的,给我一种奇异的痒感。
我这样等了十五或二十分钟。见她还是不动,只好打消了喝水的念头。喉头诚然干燥难
耐,但不马上喝水也不至于死掉。我在注意不动左臂的同时好歹扭过脖颈,发现枕边扔着谁
的烟和打火机,便伸出右手拉过,吸了支烟,尽管十分清楚这一来喉头会愈发干渴。
岂料实际吸罢烟,将烟头戳进手边的空啤酒罐熄掉之后,喉咙干渴的痛苦居然比吸烟前
减轻了许多,不可思议。于是我吁了口气,闭上眼睛,设法再睡一觉。宿舍楼附近有条高速
公路通过,来往行驶的夜班卡车那仿佛被压瘪了似的轮胎声,透过薄薄的窗玻璃微微摇颤着
房间空气,几个男女熟睡的呼吸声和不大的鼾声同其混合在一起。一如半夜里在他人房间醒
来的普通人,我也在想“自己到底在这种地方搞什么名堂”。的确毫无意义,完全是零。
同女孩闹别扭而落得被扫地出门的下场,一头住进朋友的宿舍,不滑雪却又加入到滑雪
同伴的小圈子中来,最后竟把胳膊借给横竖都喜欢不来的女孩当枕头——一想都心灰意冷。
自己本不该做这等事的。可是若问做什么合适,却又一筹莫展。
我不想再睡,重新睁开眼睛,茫然望着从天花板垂吊下来的荧光灯。这时间里,她在我
左臂上动了一下。但她并未因此把我的左臂解放出来。相反,简直像要滚进我怀里似的紧紧
贴住我的身体。她的耳朵就在我的鼻端,发出即将消失的昨晚的古龙香水味儿和微微的汗味
儿。略略弯曲的腿触在我大腿根。呼吸一如刚才,安谧而有规则。温暖的呼气呼在我喉节
上,侧腹偏上的位置有她柔软的乳房随之一上一下。她身穿紧身针织衫和喇叭裙,我得以真
切感觉到她身体的曲线。
情形甚是奇妙。若在其他场合,对象又是别的女孩,我想我恐怕可以相当庆幸这样的处
境。问题在于对象是她,这使我极为困惑,说实话,我全然不知道如何应付现在的场面。怎
么做都觉得自己的处境傻气透顶,无可救药。更尴尬的是,我的阳物竟紧紧贴着她的腿并开
始变硬。
她则始终以同一调子睡得呼呼有声。尽管如此,估计她也该清楚意识到我阳物形态的变
化才是。稍顷,她悄悄伸出胳膊——简直就像睡眠本身的延长——拢住我的后背,在我怀里
稍微变了变身体的角度。而这一来,她的乳房更紧地挤在我的胸口,我的阳物触到了她软软
的小腹,情况进一步朝糟糕的方向发展。
我固然为自己被逼入如此境地而对她有些气恼,但与此同时,怀抱美貌女郎这一行为也
包含着某种类似人生的温煦的东西,而这如烟似雾的朦胧情感已然把我的身体整个笼罩其
中。我已完全无路可逃。她也清楚地觉察到我的这种精神状态,我因之而感到恼火。可是在
膨胀的阳物所带来的莫可言喻的倾斜失衡的妙趣面前,我的气恼早已毫无意义。我索性把闲
着的一只臂绕去她的背后。这么着,我们形式上成了紧紧抱作一团。
尽管这样,我们都做出仍酣睡未醒的样子。我在胸口感受她的乳房,她在肚脐稍下一点
的位置品味我硬硬的阳物的感触。我们却又久久一动不动。我凝视她小巧玲珑的耳轮和柔软
得令人心悸的秀发的发际,她盯住我的喉节。我们在装睡当中考虑同一事情。我考虑把手指
滑进她的裙子深处,她考虑解开我的裤口抚摸暖融融滑溜溜的阳物。匪夷所思的是,我们可
以真真切切地感觉出对方的所思所想。这真是奇妙无比的感觉。她考虑我的阳物。她考虑的
我的阳物简直不是我的阳物,而似乎是别的男人的阳物。但那反正是我的阳物。我考虑她裙
子里那小小的三角裤及其包裹的暖暖的阴部。她对于我所考虑的她的阴部,和我对于她所考
虑的我的阳物,大概是同一个感觉。或者女孩子对于阴部和我们对于阳物在感觉上截然不同
也未可知,个中情由我不大清楚。
犹豫再三,终究我没往她裙子里伸手指,她也没解开我的裤口。当时觉得控制这点好像
十分不自然,但终究还是这样为好。假如再发展下去,我们都有可能陷入进退不得的感情迷
途——我所感觉的,她也感觉到了。
我们以同一姿势拥抱了三十多分钟,及至晨光清晰地照出房间每一个角落,我们松开对
方身体,睡了。松开后,我的四周也还是荡漾着她肌肤的气味。

那以后我一次也没见过她。我在郊外找到房子搬了去,就此疏远了那个奇特的小圈子。
不过所谓奇特终究是我的想法,而他们大概一次也不曾认为自己有什么奇特。以他们的眼光
看来,我这一存在恐怕奇特得多。
我同那位让我留宿一段时间的好友后来也见了几次,自然每次他都说起她来,但具体说
的什么我已记不清了,想必是内容大同小异的缘故。大学毕业后那位朋友返回关西,我也相
应增长了年龄。
年龄增长的一个好处就是怀有好奇心的对象范围趋于狭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接触奇
人怪事的机会也较过去大为减少。偶然的契机有时也会使我想起往日见过的那些人,但那一
如挂在记忆边缘的残片式风景,于我已唤不起任何感慨。既不怎么怀念,又没什么不快。
不过几年前偶然同作为她丈夫的人物见面聊过一次,他和我同年,在一家唱片公司当编
导,身材颀长,举止文雅,给人的感觉极好,发际简直像运动场草坪生成的漂亮直线。我是
因工作关系见他的,该谈的谈完之后,他对我说:“老婆以前说她记得您。”随即道她的旧
姓。姓名和她本人好一会没在我脑海里对上号,及至听到学校名称和会弹钢琴,我才好歹想
到原来是她。
“记得的。”我说。
这么着,我得以知道她后来的轨迹。
“您的情况她是在杂志画页上什么的看到的,一下子就认了出来,说很叫人怀念。”
“我也怀念的。”我说。但我其实不认为她会记得我,较之怀念,更觉得有点不可思
议。回想起来,我同她相处的时间极短,甚至话都几乎没有直接说过。想到自己的旧日形影
留在了意想不到的地方,不由感到有些奇异。我边喝咖啡边回想她柔软的乳房、头发的气味
以及自己勃起的阳物。
“人很有魅力叼!”我说,“身体好吧?”
“啊,算过得去吧。”他字斟句酌地缓缓应道。
“哪里不太好么?”我试着问。
“不,也不是说身体有多糟。只是,不能说是好的时期有那么几年。”
我判断不出自己该问到什么地步,遂随便点了下头。而且说老实话,我也不是很想知道
她后来的命运。
“这样的说法怕是让您不得要领。”他嘴角浮起一丝笑意,“可是有的地方无论如何也
很难说得有条理。准确说来,她的身体已恢复得相当不错了,至少比以前好许多。”
我喝干剩下的咖啡,略一迟疑,决定还是问个明白。
“打听不大好说的事或许不礼貌,莫不是她发生了不幸?听您的语气,似乎有什么不大
顺畅的地方。”
他从裤袋里掏出红盒万宝路,点一支吸着。看情形吸烟吸得厉害,右手食指和中指的指
节已经变黄。他看了一会自己这样的指尖。“只管问好了。”他说,“既不是有什么要瞒着
世人,又不是身体有多坏。只是类似一种事故。这样吧,换个地方说,换个地方说好了,好
吧?”
我们走出咖啡馆,在暮色茫茫的街头走了一会,进入地铁站附近一家酒吧。看样子他常
来这里,往吧台端头一坐,便用不见外的语调要了一大杯里面装有两小杯量纯酒的加冰苏格
兰威士忌和一瓶庇里埃矿泉水。我要了啤酒。他往加冰威士忌上浇了一点点矿泉水,搅拌两
三下,一口喝掉了差不多半杯。我只是往啤酒里沾了沾嘴唇,然后注视杯中泡沫的变化,等
对方继续下文。他确认威士忌顺着食管下行并完全进入胃袋之后才开口。
“结婚十来年了。最先相识是在滑雪场。我进入现在的公司是第二年,她大学毕业出来
无所事事地东游西逛,有时去一下赤坂的饭店打零工弹钢琴。一来二去我们就结婚了。结婚
是什么问题也没有,我家也好她家也好都赞成这桩婚事。她是那么漂亮,我为她迷得不行
——总之是哪里都找得到的平凡故事。”
他给烟点火。我又沾了口啤酒。
“平凡的婚姻。但我心满意足。知道她婚前有几个恋人,但作为我没怎么当一回事。我
这人总的说来极为现实,就算过去有什么欠妥,只要不波及现在,我也不至于介意。再说,
我认为人生这东西本质上是平凡的,工作也罢婚姻也罢生活也罢家庭也罢,如果说里边有什
么乐趣,那也是唯其平凡才有的乐趣。我是这么想的。可是她不这么想。这么着,许多事情
便开始一点点脱离正轨。她还年轻漂亮,充满活力。简而言之,她已习惯向别人求取各种各
样的东西和有求必应,而我能给予她的,无论种类还是数量都非常有限。”
他又要了一杯加冰威士忌。我则还有一半啤酒。
“结婚三年后孩子出生了,女孩儿。自己这么说或许不大好,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儿。
活着该是小学生了。”
“死了?”我插嘴道。
“是那样的。”他说,“生下后第五个月死的。常有的意外:小孩翻身时棉被缠到脸
上,憋死了。谁的责任也不是,纯属意外。运气好,或许能避免。问题是运气不好。谁都不
能责怪。有几个人责怪她不该把婴儿一个人扔下出门买东西,她本身也因此责备自己。可那
是命运。即使你我在同样情况下照看孩子,意外恐怕也还是要以同样的概率发生的。不这样
认为?”
“想必是的。”我承认。
“刚才也说了,我是个非常讲现实的人。再说,对于人的死,从小就完全习惯了。不知
什么缘故,我们这个家族常有意外性死亡,动不动就闹出一桩这样的事。小孩先于父母死亡
并非什么稀罕事。当然啦,对父母来说再没有比失去孩子更难过的,这点不曾经历的人是体
会不到的。但不管怎样,我想最重要的还是留下来的活着的人。这是我始终如一的想法。所
以,问题不在于我的心情,而是她的心情。她从来都没受过那种感情磨练。她的事您晓得
吧?”
“嗯。”我简单应道。
“死是极为特殊的事件。我时常有这样的感觉,觉得我们人生相当大的一部分恐怕是为
某人的死带来的能量、或不妨称为欠损感那样的东西所框定的。但是,她对这样的情况实在
毫无准备,总而言之。”说着,他在吧台上合拢双手。“她早已习惯于只认真思考自己一个
人的事情,因而对于别人的不在所造成的伤痛甚至想都无法想象。”他笑着看我的脸,“归
根结蒂,她是被彻底宠坏了的。”
我默默点头。
“可我……想不出合适的字眼,反正我是爱她的。即使她伤害了她本身和我和周围所有
的一切,我也还是无意放弃她。夫妇就是这么一种东西。结果,接下去鸡飞狗咬折腾了差不
多一年,暗无天日的一年。神经也磨损了,将来的希望更是无从谈起。但我们终于度过了那
一年。凡是同婴儿有关的东西烧个一干二净,又搬去一座新公寓。”
他喝干第二杯加冰威士忌,惬意地做了个深呼吸。
“就是见到现在的她,我想您怕也不易认出来了。”他盯着正面墙壁说。
我默然喝口啤酒,捏一粒花生。
“不过我个人是喜欢妻现在这样子。”
“再不要孩子了?”片刻,我问道。
他摇摇头。“怕要不成了。”他说,“我倒也罢了,可妻子不是那样的状态。所以作为
我怎么都无所谓了……”
侍应生劝他再来一杯威士忌,他断然拒绝了。
“过几天请给我老婆打个电话。我想她大概需要那类刺激,毕竟人生还长着。不那么认
为?”
他在名片背面用圆珠笔写下电话号码递给我。看区号,想不到竟和我住同一地段,但对
此我没说什么。
他付罢账,我们在地铁站告别。他为处理未完的工作返回公司,我坐电车回家。
我还没给她打电话。她的喘息她的体温和柔软的乳房的感触还留在我身上,这使我极为
困惑,一如十四年前的那个夜晚。


呕吐一九七九

他有一项少见的本事,能长期一天不缺地坚持写日记——这样的人是为数不多的——因
此能够查出呕吐开始与结束的准确日期。他的呕吐始于一九七九年六月四日(晴),结束于
同年七月十五日(阴)。他作为年轻的插图画家曾经为同我有协作关系的杂志做过一次事。
他和我一样,是个唱片收藏者,此外还喜欢同朋友的恋人或太太睡觉,年龄好像比我小
两三岁。实际上他也在以往的人生中同几个朋友的恋人或太太睡过,甚至去朋友家玩时,趁
朋友去附近酒铺买啤酒或淋浴之机,同其太太大动干戈。他经常就此向我津津乐道。
“快速做爱——那东西的确是不坏。”他说,“衣服几乎不脱,就那么三下五除二。一
般世人做爱,有逐渐拖迟时间的倾向吧?所以,偶尔要来个反其道而行之。只消改变一下视
点,事情就相当美妙。”
当然,性生活不单单是这种有风险的,慢慢花时间规规矩矩做爱的时候也是有的。不过
反正他是对同朋友的恋人或太太睡觉这一行为本身情有独钟。
“什么偷情之类别别扭扭的念头在我是没有的。我倒觉得和她们睡觉亲密得很,总之就
是家人气氛。说穿了就是男女间那点事,不暴露谁也不会伤害。”
“这以前就没暴露过?”
“没有,当然没有。”他显得不无意外,“那种行为嘛,只要没有想暴露的潜在愿望,
是不会轻易暴露的——只要好好留意,不刻意装腔作势说什么。还有一点,就是最初要把基
本方针明确下来,这很重要。就是说,这仅仅类似于含带亲昵意味的游戏,既不打算深入,
又无意让谁难堪。当然,这需要讲究措辞,说得委婉含蓄。”
作为我,固然很难相信一切都如他说的那么连连手到擒来,但看上去他并不像自吹自擂
那类人物。也有可能如其所言。
“说到底,她们大部分人都在需求这个。她们的丈人或恋人——也就是我的朋友——大
多比我优秀得多。比我英俊,比我聪明,没准阳物都比我的大,但这些对于她们是怎么都无
所谓的。对她们来说,只要对方大体地道、亲切、合得来,这就足够了。她们所追求的,是
在某种意义上超越情侣或夫妇那种静止框架,而要对方好好注意自己。这是基本原则。当然
表层动机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说?”
“比如对丈夫婚外情的报复心理、打发无聊时间、对于自己还为丈夫以外的男人所关注
的自我满足等等,不一而足。这方面我一看对方的表情就知道个十之八九。谈不上有什么专
利性秘诀。唯独这个的确是与生俱来的本事。有的人有,有的人没有。”
他本身没有特定恋人。
前面也已说过,我们都是唱片收藏者,不时把各自的唱片拿到一起交换。虽然两人收藏
的都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前半期的爵士乐唱片,但双方收藏的对象范围有微妙的差别,所
以交易能得以成立。我以西海岸白人乐队的唱片为中心,他收集科尔曼·霍金斯、莱昂内
尔·汉普顿等近乎中间派后期的唱片。所以,他拥有皮特·乔利三重奏的Victor(注:英文
“胜利者”之意。美国录音机公司和日本音响家电公司及其产品商标名。)唱片,我拥有维
克·迪克逊的《主流爵士乐》。这样,二者得以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幸运地交换。两人往往
一整天边喝啤酒边确认唱片质量和演奏水平,做成几桩这样的交易。

他向我讲起呕吐的事是在一次交换唱片之后。我们在他的住处喝着威士忌谈音乐、谈
酒,由酒谈到醉酒。
“以前,我曾天天吐,连吐四十天,每天,一天也不缺!不是喝酒喝吐的,也不是身体
不舒服,无缘无故地只是吐。接连吐了四十天,四十天哟!不是开玩笑。”
第一次吐是六月四日。关于那次呕吐他没什么牢骚可发,因为前天夜里他把有相当分量
的威士忌和啤酒冲进胃里,且照例同朋友的太太睡觉。即一九七九年六月三日夜。
所以,就算六月四日早上八点他把胃里的东西往便盆吐个精光,依照世间一般常识也并
非不自然的事件。喝酒喝吐自他跨出大学校门固然是头一遭,但这并不等于说事情不够自
然。他按下便盆拉杆,把令人不快的呕吐物冲往下水道,坐在桌前开始工作。身体情况不
坏。相对说来,这天属于神清气爽的一天。工作进展顺利,肚子也在上午瘪了下来。
中午做火腿黄瓜三明治吃了,喝了罐啤酒。三十分钟后第二次呕感上来,遂把三明治统
统吐进便盆。溃不成形的面包和火腿浮上水面。然而身体没有不适之感,心情不佳也谈不
上。单纯是吐。觉得喉头有什么东西涌起,以不妨一试的念头往便盆一弯腰,胃里的大凡一
切便如魔术师从帽子里掏出飞鸽、鲤鱼、万国旗一般嗤溜溜倾巢而出。仅此而已。
“呕吐这玩意儿我在乱喝酒的学生时代体验过好几次,晕车时候也有过,但那时候的呕
吐跟这次的截然不同。这次甚至呕吐特有的胃部像被勒紧的感觉都没有。胃里毫无所感,只
是把食物顶上来罢了。绝对畅通无阻。无不快感,无呛人味儿。这使我觉得十分离奇。不是
一次,而是两次。但不管怎样我是担心起来,决定暂且滴酒不沾。”
然而,第三次呕吐仍在翌日早晨准时报到——昨晚吃的剩鳗鱼、今早吃的带黄色果酱的
英国小松糕几乎毫无保留地从胃里倾吐出来。
吐罢,在浴室刷牙时电话铃响了。他刚一接起,一个男子的语声道出他的姓名,旋即
“咔”一声挂断。再无下文。
“莫不是你睡过的女子的丈夫或恋人打来的骚扰电话?”我试着问。
“何至于!”他说,“那伙人听声音我全都知道。而那是个我绝对不曾听过的男子的声
音,声音听起来绝对不是滋味。结果,那以后电话天天打来,六月五日打到七月十四日。怎
么样?同我呕吐的日期几乎一致吧?”
“骚扰电话同呕吐在哪里有关联?我可是全然摘不明白。”
“我也搞不明白嘛。”他说,“到现在我还莫名其妙。总之电话是一如既往:铃响了,
道出我的姓名,即刻‘咔’一声挂断。每天打来一次。时间随心所欲。有时早上打来,有时
晚上打来,有时半夜打来。本来不接也未尝不可,但一来出于工作性质不便那么样,二来也
有可能是女孩子打来……”
“倒也是。”我说。
“与此齐头并进的是,呕感也日复一日。吃进去的东西几乎倾吐一空。吐罢饥不可耐,
就又吃,又吐个干干净净。恶性循环啊!尽管如此,由于平均起来三餐中有一餐留在肚里充
分消化,才勉强保住性命。假如三餐吐完,可就要靠打营养针维持了。”
“没去找医生?”
“医生?附近医院当然去了,还是较为像样的综合医院。×光也照了,尿检也做了,癌
的可能性也大致查过了。但哪里都完好无损,百分之百健康。结果医生估计大约是胃部慢性
疲劳或精神压力过大,给了胃药,还叮嘱我要早起早睡,控制饮酒,不要为无聊小事愁眉苦
脸。纯属胡说八道。若是慢性疲劳,我自己也会知道。如果有人胃得了慢性疲劳还浑然不
觉,那家伙就是傻透顶的傻瓜。慢性疲劳会使胃变沉、吐酸水、食欲减退。即使呕吐,也在
这些症状之后。呕感那东西绝不至于自己单独死皮赖脸地跑来。我单单是呕吐,其他症状一
概没有。除了始终饥肠辘辘,心情愉快至极,脑袋也很清爽。
“至于精神压力,我压根儿就没那个感觉。当然啰,工作是积压了不少,但并没因此心
力交瘁。女孩那方面也得心应手。三天去一次游泳池游得尽情尽兴……你说,这不什么事也
没有?”
“那是啊。”我应道。
“只是吐罢了。”他说。
连续吐了两周,电话铃连续响了两周。第十五天两方面都让他厌了,遂抛开工作,去宾
馆开了个房间——呕吐倒也罢了,电话则非躲开不可——决定在那里整天看电视看书。起始
还算顺利。午间把烤牛肉三明治和芦笋色拉一扫而光。大概环境的改变产生好的作用,食物
好端端待在胃里,很快消化得利利索索。三点半在茶室等来朋友的恋人,用黑啤将樱桃馅饼
送进胃袋,这也顺顺当当。之后同好友的恋人睡了一场,性爱方面概无问题。送她出门后,
独自吃了晚饭,是在宾馆附近一家餐馆吃的豆腐和西京风味烧鲅鱼以及醋拌凉莱,米饭吃了
一碗。依然滴酒未沾。这时是六点半。
其后他折回房间,看电视新闻,完了开始看埃德·马克别因的新作《八十七警察分
局》。九点呕吐仍未来,他总算舒了口气,得以淋漓尽致地慢慢品味中断两个星期的饱胀
感。他满怀期待,以为事物有可能朝好的方向发展,所有情况恢复如初。他合上书,打开电
视,用遥控器搜索一会儿频道,决定看老西部片。电影十一时结束,接下去是晚间新闻。新
闻播完,关掉电视。他馋威士忌馋得不行,恨不得马上去楼上酒吧来个睡前酒,但终归作
罢。他不想用酒精糟踏这好不容易迎来的美好的一天。于是熄掉床头读书灯,钻进毛毯。
电话铃响起是在午夜。睁眼看表:二时十五分。一开始因为睡得迷迷糊糊,无论如何也
理解不了电话铃何以此时响起。但他还是晃晃脑袋,几乎意识不清地拿起听筒贴上耳朵。
他“喂喂”了两声。
听惯的声音一如往常道出他的姓名,当即挂断,唯独“嗡嗡”的电流声留在耳底。
“可你住宾馆不是谁也没告诉吗?”我问。
“嗯,当然,当然谁也没告诉。只有我睡的那个女孩例外。”
“她不会透露给谁?”
“何苦呢!”
言之有理。
“随后我在浴室里吐了个一干二净,鱼、饭,一切的一切。简直就像电话开门开路,呕
吐从那里溜进来似的。
“吐完,我坐在浴缸沿上,试着在脑袋里把种种情况稍微排列梳理一下。首先可以设想
的,是有人用电话巧开玩笑或故意骚扰。那家伙何以晓得我住在这宾馆里自是不得而知,但
这个问题先往后放放,反正是人为的。第二个可能性是我幻听。我居然会体验什么幻听,一
想都觉得荒唐,但冷静分析之下,这种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就是说,幻听‘铃响了’拿起听
筒,又觉得有人‘叫我的名字’。而实际上什么事也没有。原理上可能的吧?”
“是的吧。”我说。
“于是我打电话给总台,希望查一下刚才有无电话打来房间。但是不成。宾馆的交换系
统可以一一查出打往外面的电话,但相反情况则全然不留记录。这么着,线索成了零。
“以住宾馆那个夜晚为界,我开始较为认真地考虑许许多多的事情,考虑呕吐和电话。
首先,这两件事在某处有关联。是全面还是局部的搞不清楚,反正二者相关。其次,我渐渐
明白过来,哪一个都似乎不像我最初想的那么轻松好玩。
“在宾馆住了两晚返回住处之后,呕吐和电话照旧接连不断。也曾试着在朋友家里住
过,可电话还是按部就班打去那里,并且必定趁朋友不在而只我一个人时打来。这样,我渐
渐有点害怕。就好像有什么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一直站在身后监视我的一举一动,瞅准时机给
我打电话,又把指头深深捅到我的胃里。这显然是精神分裂症的最初征兆,是吧?”
“不过自己担心是精神分裂症的分裂症患者怕是不太多吧?”我说。
“是的,你说得对。而且分裂症同呕吐连动的病例也不存在——大学附属医院的精神科
这么说的。精神科医生几乎不理睬我,他们理睬的只是症状明显的患者,我这种程度症状的
人据说山手线一节车厢里能有二点五到三人,医院没有闲工夫一一搭理。告诉我呕吐去内
科,骚扰电话找警察去。
“问题是——你想必也知道——警察不立案的犯罪有两种,一是骚扰电话,一是偷自行
车的小偷。因为这两种数量太多,再说作为犯罪也太轻。这玩艺儿也一一插手,警察职能势
必彻底瘫痪。因此根本不正经听我诉说。骚扰电话?对方说什么来着?只说你的姓名?别的
什么也没说?那,请在登记表上写下名字,往后要是发生比这严重的请联系——大体这么个
情形。我问对方怎么一一知晓我的行踪,可不管说什么都不当一回事。若啰嗦个没完,还可
能怀疑我脑袋出了毛病。
“到头来我明白,医生也好警察也好别的什么也好全都指望不得。归根结蒂只能单枪匹
马研究解决,别无他法。这么想大约是在开始有‘呕吐电话’的第二十天头上。我自以为无
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相当强健的,但那阵子到底有点招架不住了。”
“和那个朋友的恋人之间还顺利吧?”
“呃,凑合。那个朋友因公事去菲律宾两个星期,我们趁机全方位寻欢作乐了一番。”
“和她寻欢作乐时没有电话打来?”
“没有。这一点一查日记就明白。应该没有。电话总是在我形影相吊时打来,呕吐也在
我独处时上门。所以当时我这么想来着:为什么我孤单一人的时间这么多呢?实话跟你说,
平均起来,一天二十四小时起码有二十三个小时我孤单一人。一个人生活,工作上的交往几
乎没有,工作方面的事大体用电话搞定,恋人是别人的恋人,饭有九成在外边吃,体育锻炼
也是一个人‘吭哧吭哧’游来游去,提起业余爱好也不外乎——你也看到了——一个人听古
董般的唱片罢了,工作也是必须一个人聚精会神那一性质的活计,朋友倒是有的,但到了这
把年纪也全都忙得不可能时不时见面……这样的生活你明白吧?”
“唔,大体上。”我赞同。
他往冰块上倒威士忌,用指尖“咕噜咕噜”转动冰块搅拌,之后喝了一口。“于是我乖
乖地沉下心来思考一番:往下我该怎么办?就这么一个人一直受骚扰电话和呕吐折磨不
成?”
“找个正式恋人就好了,找个属于自己的家伙。”
“这我当然也思考来着。那时我已二十七,差不多也该好好成个家了。但结果还是不
行。我不是那一类型的人。我——怎么说呢——我忍受不了就这么败下阵去。岂能向呕吐啦
骚扰电话啦这种莫名其妙岂有此理的名堂投降!人生模式岂能轻易改弦易辙!我决心战斗下
去,直到体力和精神被榨干最后一滴血,无论如何。”
“嗬。”
“若是村上你,你会怎么样?”
“怎么样呢?想不明白啊!”我说。的确想不明白。
“呕吐和电话那以后也接二连三。体重也减轻不少。且慢——噢,不错——六月四日体
重六十四公斤,六月二十一日六十一公斤,七月十日滑到了五十八公斤,五十八公斤!以我
的身高来说是谎言一样的数字。这么着,西服所有尺寸都不合身了,以致要按住裤腰走路才
行。”
“有一点要问:为什么没装个录音电话,为什么没那么做?”
“当然是因为不想落荒而逃。一旦那样做,就等于告诉对方我认输了。毅力的较量!或
对方坚持不住,或我筋疲力尽。呕吐也同样。我尽量把它看作理想的减肥方式。所幸体力并
未极端下降,日常生活和工作基本能照常应付下来。因此,我又开始喝酒。早上喝啤酒,傍
晚猛喝威士忌。喝也罢不喝也罢反正都是吐,怎么都一码事。还是喝来得痛快,也顺理成
章。
“接着,我去银行提出存款,去西装店买了一套适合新体型的西服,买了两条裤子。往
西装店镜子里一照,瘦也着实不赖。想一想,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比痔和虫牙痛苦少,比
痢疾文雅。当然是比较而言。只要解决营养问题和没有得癌之虞,本质上呕吐是无害的。还
不是,人家美国还卖人工呕吐剂来减肥呢!”
“那么,”我说,“呕吐和电话最终持续到七月十四喽?”
“准确说来——等等——准确说来,最后一次呕吐是七月十四日早上九点半,吐的是烤
面包片和西红柿色拉和牛奶。最后一次电话是那天夜间十点二十五分,当时我正一边听埃洛
尔·加纳的《海边音乐会》,一边听别人送的Seagram’s VO 。怎么样,写日记这东西有事
时就是方便吧?”
“的的确确。”我附和道,“那以后两个都戛然而止了?”
“戛然而止。一如希区柯克的《鸟》,早上开门一看,一切都已然过去。呕吐也好电话
也好,再无第二次。我又恢复到六十三公斤,西装和裤子仍吊在立柜里没动,活活成了纪念
品。”
“打电话的人直到最后都一个调门?”
他把头左右轻摆一下,以不无茫然的眼神看着我。“不是的,”他说,“最后一次电话
跟往常的不同。对方先道出我的姓名,这和平素一样。但随后那家伙来了这么一句:‘知道
我是谁么?’说罢沉默下来,我也不出声。十秒或十五秒,双方都一声不响。之后电话挂
断,唯有电流的嗡嗡声留下。”
“真是那么说的——‘知道我是谁么?’”
“一字不差,就那样说的。说得缓慢而低沉:‘知道我是谁么?’但声音毫无记忆,至
少近五六年打交道的人里边没人是那样的语声。很早以前还小时认识的人或从未说过话的人
里边有没有我不知道,但记忆中根本没做什么事会招来那样的人怨恨。既未针对某某人做过
极不像话的事,工作又没顺利到致使同行嫉妒的地步。当然喽,男女关系上面如我所说是多
少有愧疚之处,这我承认。毕竟活了二十七年,不可能赤子一般白净无瑕。问题是那类对象
的声音——刚才也说过了——我一清二楚,听第一声就知道。”
“不过么,地道的人断不至于专门同朋友的伴侣睡哪家子觉!”
“那么说来,”他说,“你是说我心中的某种负罪感——自己都意识不到的负罪感——
采取呕吐或幻听之类的形式出现了不成?”
“我没说,你说的。”我订正道。
“噢——”他含了口威士忌,仰望天花板。
“另外也可以这样设想:你睡过的一个对象的男人雇私家侦探跟踪你,为了惩戒或警告
你而令其打了电话。至于呕吐只是身体异常,二者偶然在时间上相碰罢了。”
“哪个都大致可圈可点,”他心悦诚服地说,“不愧是小说家。但是就第二个假设来
说,我可是现在也没有中止同她睡觉的哟!为什么电话突然不打来了呢?逻辑不通。”
“大概厌战了吧。或者没准雇佣侦探的钱接续不上了。不管怎样都是假设。若允许假
设,一二百个我都呼之即来,问题是你取哪一个。另外就是从中学习什么。”
“学习?”他讶然问道,把杯底在额头上贴了一会,“学习?什么意思?”
“就是事情再来一次怎么办,还用说。下次未见得四十天结束的哟。无端开始无端结
束,反之亦然。”
“话说得不大中听嘛!”他嗤嗤笑道,旋即恢复了一本正经的神情,“不过也怪,给你
说之前我还一次也没考虑到这点,没考虑到……它可能卷土重来。喂,你看真会重来?”
“那种事如何晓得。”
他不时转动一下酒杯,一点一点吮吸似的喝着威士忌,而后把空了的酒杯放在台面上,
用纸巾拧几下鼻子。
“或者,”他说,“或者下回发生在完全不同的人身上也不一定,例如村上你。你村上
也不那么绝对一身清白吧?”

那以后他和我也见了几次面,或喝酒或交换难以称为前卫的那类唱片,一年约有两三次
吧。我不是写日记那一类型,准确次数记不清楚。值得庆幸的是,他那里也好我这里也好时
下都没有呕吐没有电话找来。
(扫校:煮雪http://www.t0008.com)

(C) 村上春树的森林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