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由世界到人--- 村上春树小说评述
 渡边升 (2002-11-25 21:31: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1。引子 · 小说与精神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
这也许是村上春树开始其小说创作生涯所写下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对他的创作理念的影响之深,可以说超越了我们字面所能感受到的程度。

很久以前,从最初为所震撼的时候开始,我就想写一写村上春树,写一写他的小说与小说背后的一些东西,然而当我读完了他的全部中文译作,当我反复平味其文字与其精神之后,我发现当我对他的作品愈加精熟,对他所传达的精神体会越加深刻,当我可以随口背出他笔下 的一些精彩的句子时,我发现把我对他的作品的理解诉诸文字的希望越小。

显然,不存在完美的文章,甚至连试图接近于完美地传达意念,把作家的思想尽可能完整无缺地传达给读者的文章都是不存在的。而我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把自己对村上的作品的理解完整表达出来的意图,同样也是徒劳的。
但是问题总存在解决的方法,如果不试图去追求文章任何一方面的完美,用文章这种不完备的容器来表达不完备的思想,总是可以做到的。村上在他写作之始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后,他那不完备的文章与不完备的思想,如他所言的"我这里所能够书写出来的。。。"(),这些记事簿征服了全日本乃至世界各国的众多读者。
于是我尽可能地记录我对他的作品的观感,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极端困难的,某些交流方式以外的东西,诸如环境,气氛,有时会成为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于是,我一边跌跌撞撞地记录着自己的思想,一边用大音量放着BOB DYLAN 的老歌。我希望这样能多少使我在精神上与60年代,村上精神所扎根的那个年代更接近些,而我的表达也能从而更准确些。

首先,从小说这一形式本身谈起。
不久之前在一位朋友的文章里读到了"新小说"这样一个定义。无论这种定义在未来是否被普遍认可,小说这一个词现在所包含的意义已经远远地超过了它最初定义者的想象。首先,小说的目的是什么?是否仅仅是为了叙述一个故事?一个读者在阅读以前就清楚知道完全是虚构的故事?或是 描述一个人物,以激发人们对之的爱或恨?我想在我们的世界里总不会缺少有血有肉活着的可供爱与恨的人,而大多数人也还不至于情感泛滥到必须投入到用想象与文字构建起来的一个形象上去。 事实上要求小说本身具备目的本身就是错误的,正如艺术本身不需要目的而存在一样,它自身就是它自身的目的。主题这种东西存在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主题本身的意义盖过了小说整体的意义,小说就变得一钱不值。与主题对应的,优秀的叙事与结构技巧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小说本身 是为了炫耀某种技巧,这样的小说也同样没有意义。
二十世纪的小说与过去时代的小说不一样,它们似乎变得不纯粹了。人物形象怪异,情节模糊破碎,语言贫乏苍白,结构混乱,然而----冲击力却变得更强了,小说超越了它叙事功能本身。它变得象其他一切艺术形式----散文,诗歌,绘画,电影,音乐----独独不象小说本身。
诚然,小说也同样是不完美的容器,我们不可能用它来传达完美的东西。二十世纪的小说在叙事与人物刻划上没法达到十九世纪小说那样的高峰。然而它们却开始表达一些更丰富的东西----当故事,形形色色的故事已经能够在电影院与电视里轻松而直观地观赏时,小说必须要表达一些比故 事更多的东西了。
亲自提笔写过小说----是小说,不是记叙文----的人很清楚写小说是一件多么费力的事情。你试图描述的东西在你笔下所能显现出来的永远只能是冰山的一角,更何况你还想干点比描述事物本身更深入的东西----这也是小说今天存在的价值----可想而知是一件多么吃力的事情。写小说的作家都是野心勃勃的,因为他们不满足于单纯地描述事物,不满足于抒发情感,而是把情感把精神装进事物这一外壳里再塞给读者,由读者自己去打碎这个外壳,挖出里面的东西来。于是今天的读者,可以容忍外壳的种种不完备,只要打开外壳里头的确存在点有意思的东西就行。
村上春树引述哈特费尔德的话,表达了他写作的观念:"从事写文章这一作业,首先要确认自己同周遭事物之间的距离,所需要的不是感性,而是尺度。"写作的时候,永远要与所描述的东西保持一个清醒的距离,因为这一切不过是你在构建的外壳,作为小说写作者,更重要的是装进外壳里 的货色。从这种意义来说,被自己构建的情节与人物感动的作家,必是蹩脚的作家。
村上在中写到:"…较之生之唯艰,在这(写作)上面寻求意味的确是太轻而易举了。……等我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觉,不幸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对外壳追求意义是可笑的,小说真正的意义,是在外壳里头的东西。
对于执着于外壳的读者来说,村上的小说用"莫名其妙"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现实主义色彩的与情节可谓平淡如水,而,,与与里的情节又实在可谓是瞎编乱造。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相互理 解本来就是很困难的,对于读小说至情节而止的读者,我不指望他们能对村上试图表达的东西加以理解。
在结束第一节之前简单介绍一下村上春树其人:战后出生的日本作家,最初的职业是经营酒吧,30岁时发表处女作。代表作有四部曲 · ··;;;等。其中为日本最畅销的小说。


2. 60年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

村上笔下的小说几乎总在捕捉着60年代的影子,那个时代的音乐(Bob Dylan, the Doors, The Beach Boys, Deep Purple等),学生运动,后工业时代来临前的故乡小镇,爵士酒吧,诸如此类。那么,六十年代到底包含了什么?五月风暴?抗议运动?Bob Dylan?Woodstock?金斯堡,麦田守望者与垮掉的一代?Drug, sex, rock & roll? 在他的笔下这一切似乎都能找到痕迹,然而又不难感觉到,他所试图表达的不是几个事件,一个抽象的历史时期,在村上的笔下甚至没有对学生运动的正面描写。
初读村上的读者也许会对他笔下某些细而又细的描写深为不满,不厌其烦移栽出现的对音乐,唱片的描述,酒,饮料的名字,商标,诸如此类,其中对60年代的描写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这其中除了少量的句子是一种必要的文字上的转接,大多数则是提供小说本身的"背景"----给予小说 中的场景一个尽可能清晰的镜头感与时代感。
更深层次的背景是情感背景,这是村上本人的价值观的表现。即使是以80年代为背景的,与中的主人公,虽然活在80年代这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烁烁生辉的光环中,他的精神世界依旧停留在60年代的少年岁月----那个时代的"海 潮的清香,遥远的汽笛,女孩肌肤的感触,洗发香波的气味,傍晚的和风,飘渺的憧憬,以及夏日的梦境……"又诸如与"The Beach Boy"与Bob Dylan的音乐联为一体的记忆,学生运动时代的模糊而又清晰的正义感:" '很久很久以前,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心里一清二楚。'牧村拓说……"在80年代年过三十的主人公从心底不认可自己的时代而眷念着六十年代,采取一种消极生活的态度来面对这种"再不存在任何神话"的时代。
喜欢摇滚乐的朋友也许也会有类似的情结,60年代有BEATLES,有ROLLING STONE,有JIMI HENDRIX这种流星般灿烂的天才,有WOODSTOCK这样划时代的盛会,709年代也有JIM MORRISON的诗歌,SEX PISTOL与THE CLASH这样的破坏式英雄,而80年代则充斥着HAIR BANDS,90年代则只剩下KURT COBAIN的自毁以及这一悲剧的商业化炒作。某些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存在悲剧而不存在神话,存在情歌而不存在史诗的时代。
与60年代五月风暴的"3M"与60年代末嬉皮士"DRUG,SEX,ROCK§ROLL"的口号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相比,村上春树所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既不革命,也不颓废,他无非是采取一种主动隐居的都市生活方式,通过拒绝报纸与电视的传媒力量来抗拒社会的价值观,通过消极生活来捍卫自己的立场 。
然而这种温和的抗议姿态却正代表了村上春树对现行价值观更深刻的反对,在中村上用旁观者的姿态描写了学生运动中理想主义背后的不成熟与危机,以及高姿态口号下掩藏着的种种龌龊,从而成为这场斗争的临阵脱逃者。他也没有选择一种"LIVE AND LET DIE"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不相信自我暴发式磨损的作法会对现存的虚伪损伤分毫,在中对开头处那位死去的少女的描述最好地表达了他的想法:
"'活到25岁,'她说,'然后死掉。'
1978年7月她死了,26岁。"
如果说五月风暴是渴望用一种理想化的革命手段来改变现实(这一现实的本质将在后讨论),而JIMI HENDRIX等是用自我否定来表达对世界最大程度的否定,那么村上春树那种"苟活"的态度则是承认出路的不存在,诸如以下的文字:
"我们哪里也去不了,这便是这种无奈感的实质。"()
"不停地跳舞!不要考虑为什么而跳,不要去考虑意义不意义,意义那玩意儿本来就没有的。"()
"我向这房间里至为神圣的书籍,即按字母顺序编印的电话号码簿发誓:我说真话,我只说真话----人生是空的。"(,哈特费尔德,摘自)
"…便如落在人行道上的夏日阵雨一样悄然逝去,了无遗痕了…"()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
在村上春树的笔下,世界是不具备出路的----这一根源是因为世界不存在意义这一事实本身。而身在这个时代,所能作的,仅仅是"不停地跳舞",自然磨损至一种彻底的空虚。
在结束这一节的时候我回忆起过去见过的台湾版的封面(大陆版的封面很遗憾,似乎很难从恶俗抑或故弄玄虚两个极端中走出来),一间极大的空荡荡的屋子,一面占据了整面墙的巨大的镜子,一个极小的小人对着镜子跳着舞,窗外的斜阳照在他的身上,投下极长极长的影子。


3。现实性与非现实性 · 无出路下的出路

进一步讨论村上作品的话,则应该简单谈谈技法与人物。
在村上的主要作品(长篇)中,仅有是完全的现实主义作品,其余作品都是营造了一个非现实世界,如中的羊,神秘的山中别墅与几被遗忘的小镇;中的世界尽头;中昨日的海豚宾馆与喜喜所处的世界;
中的黑暗世界;即使是,阿美寮与月夜中的直子也都是属于非现实的世界中的。
在优秀的作家笔下我们所读到的不仅仅是对事件的描述,对主题的阐释,更是一种内在因素之间的运动感。诸如中对中国情人的回忆与对家庭生活中的梦魇之间的彼此交叉,中高度物欲化的世界与盖茨比内心的追求的碰撞,里那种"轻"与 "重"的碰撞,而在村上的笔下,则是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之间的不断碰撞。
村上的作品几乎都有非常明显的双线:现实的线与非现实的线,也可看作阳线与阴线。人物也同样一分为二为阳面和阴面。阴面的诸如鼠,直子,世界尽头里图书馆里的女孩,喜喜,羊男等;阳线的诸如绿子,由美纪,永泽,五反田,笠原MAY等;而主角则游走于双线之间。最明显的例子;>,完全按两条看似不相关的阴阳线推进情节;在中非现实的场景则是在出人意料的地方突然插入于现实的线中;在中则是通过井,黑暗的房间,甚至是原始的网络通信来联接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的。
村上笔下的非现实代表着他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静谧,平和,然而又有所或缺。这一思想表述得最为清晰是在里,世界尽头的小镇美丽而幽静,有山脉,河流,森林与独角兽,人们和睦相处,然而这个世界却欠缺人的"心"。
如果再把和与对比的话,中的山中别墅美丽而幽静,然而无处不弥漫着一股由于缺乏生气而导致的冰冷肃杀感;中的阿美寮让人恍若置身于世外桃源----然而却是一个"知道自己的不正常"的精神病人聚集地。
在中非现实的力量由场景更多地转移到了人物的身上,仅有的几个非现实场景既富有感官冲击力,又富于寓意,对情节的推进起了导向的作用:昨日海豚宾馆中的黑暗房间;火奴鲁鲁市区趟着六具白骨的神秘房间等。而其中非现实的角色,羊男与喜喜,虽然出场的部分不 多,影子却如幽灵一样笼罩着整个故事,左右着主人公的去向。
村上笔下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到底何所指呢?现实世界中物欲横流,价值倒错,即使象永泽,五反田这样的成功者也是活在深重的矛盾里的。非现实世界则是近乎完美的而又有着致命的欠缺。
笔调上村上显然是倾向与非现实世界的,然而非现实世界中所欠缺的"心"的概念,既模糊又清晰----遁入世界尽头的主人公所不愿舍弃的东西,实际上象征着村上所认可的世界中一部分的现实性:爱,生命,音乐等。精神上他向往弃绝尘世的直子,控制着世界中"联接"的羊男,游走于现实 性之外的鼠,以及那由自己心灵所构建,而又迷失于其中的"世界尽头";然而他更认同在俗世中努力保持自己的纯粹性,珍惜"心"的绿子,笠原MAY,由美纪和雪。
在非现实与现实中村上都试图给予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无出路的世界里寻找"出路"的答案:
"'是的。'我回答。'我不会忘记你。在森林里我会一点点记起往日的世界。要记起的大概很多很多:各种人,各种场所,各种光,各种歌曲……'"()
"我看着玲子的眼睛。她哭了,我情不自禁地吻她。周围的人无不眼盯盯地看着我们。但我已不再顾忌。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
而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生活在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交界里,出路,或许有,或许没有。
结束这一节容我再抄一段村上的文字:
"失去影子,使我觉得自己恍惚置身于世界的边缘,我再也无处可去,亦无处可归。此处是世界尽头,而世界尽头不通往任何地方。世界在这里终止,静静地止住脚步。
我转身离开水潭,冒雪向西山冈行进。西山冈的另一边应该有镇子,有河流,有她和手风琴在图书馆等我归去。
我看见一只白色的鸟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朝南面飞去。鸟越过围墙,消失在南面大雪弥漫的空中。之后,剩下的唯有我踏雪的吱吱声。"()

4。性,死亡与生命 · 尾记

最后,再谈一谈主题问题。
在里村上曾用他笔下非现实性的代表鼠写过以下的话:
"鼠的小说有两大优点。一是没有性描写,二是一个人也没死。"
不易揣摩村上这句话的用意,或能理解成他对非现实性理想状态的一种追求,又或是对自己的一种反讽。性与死恰恰是其笔下最常见的两个主题,由始,至与达到高峰。
关于死亡凡是读过村上作品的人大多都知道那句著名的论断: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其一部分永存。"()
读时自始自终都被那种与生同在的死亡阴影所笼罩。死亡就象在生之世界里目之可及的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人们同样生活,相爱,痛苦,衰老。生与死的世界彼此包含,而又有难以跨越的界限。
在里写道:
"就是这样,直子的形象如同汹涌而来的潮水向我联翩袭来,将我的身体冲进奇妙的地带。在这奇妙的地带里,我同死者共同生活,直子也在这里活着,同我交谈,同我拥抱。在这个地方,所谓死,并非使生完结的决定性因素,而仅仅是构成生的众多因素之一。"
"实际并非如此。我们通过生而同时培育了死,担这仅仅是我们必须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而直子的死还使我明白:无论谙熟怎样的真理,也无以解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我们惟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样地软弱无力。"
在现实世界生存的主角,在生的世界里无力跨越界限进入死的非现实世界,然而又活在死之世界的影子里。对于生者而言,在进入死之世界之前只能背负着这些沉重的负担努力在生之世界中生活下去。主角如此,绿子如此,玲子亦如此。
在之中死亡世界就是那个寂静的躺着白骨的房间,也是那个黑暗尽头,墙壁那一端的昨日的海豚宾馆。
实性的幻想里;五反田死了,因为无法调和自身不为人所认可的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善良的狄克死了,在自己僧的话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矛盾的两难选择面前死去了;主角只能在生之世界里与由美纪,为了残存的生命本身,为了那尚未降临的死亡而活着。
"这个世界脆弱又危险,所有事情的发生都很容易,况且那个房间里的白骨还剩一具。那是羊男的吗?还是为我准备的他人之死呢?不,也许那白骨是我本身的。它很可能在那个遥远的昏暗房间里一直等我死去。我已经在远处听见了老海豚宾馆的声音,那声音就象远远随风传来的夜班火车?"()
在提笔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刚刚耳闻一名少女之死。少女与我素不相识,死因是胃癌,年仅21岁。又一次感受到人面对死亡时的软弱无力。是的,这世界上每一天都有人死去,也有人降生,然而这一切哲理无以消除我们对死亡所怀有的与生俱来的悲哀。这样年轻的女孩的死是不公正的,在她 爱着这个世界而又渴望被爱的时候。但是这时候,我仿佛听见玲子在说:
"我们迟早都要这样死的,你也好我也好。"()

写完关于死的评述,再简单谈一谈村上笔下对性的态度。
村上几乎每一部作品里都有涉及性的描写,篇幅不算少,而且对情节还颇为重要。然而没有任何一个场面给人以色情猥琐之感觉。一如村上自己所言,性这个东西越是如实地写腥味越少。当然,即便如此,还是有人对之指斥,这些人的联想力也颇出类拔萃了。
在村上的笔下性是一种亲密的交流方式,是一种情感上相互需要的表现。在眼前这个传媒高度发达而交流日见贫乏的世界里,性的交流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是人类这种不完满的动物不完满的交流方式中最深入的一种。
对于性的认可也是对人性本身认可的一种表现,作为人性最深刻一环的性,作为人性本真而反因其重要性而被视为禁忌的性,它的解放与它在精神上的重要意义反映了人性解放的力量----人有能力把握自己过去无力把握之禁忌并著此进入精神世界的更高层面。在村上的笔下的性,并非原始欲望的驱动,而是高度情绪化的精神需要的表现。
在中性是与生命,爱,现实性等同的。直子与现实世界的断裂始于她突然无力控制的性需要感,而又因为无法寻回这种感受而最终无法重返现实世界。作为阳面象征的绿子一方面背负着心灵上的沉重负担,一方面向生活索取,性对于她而言是健康,真实的,并且是生命所不 可分割的部分。主角在性的方面与他对生活本身一样迷惘不定,游走与现实性与非现实性之间。物欲世界的代表永泽的性永远只是一种能力的表现,一种自我徒劳的认可,而无法达到物欲以外的层面。而自非现实性世界里逃离出来的玲子在努力压制着自己的记忆残片的同时,通过性与这个世界重新建立联系。
同时再顺带提一提村上笔下随处可见的"哭泣"。村上笔下的哭泣并非单纯的情绪宣泄,更不是一种对生活示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认可。与性相同,与自主地把握生命相同,哭泣是情感生命的显现,是对生活本身的认可而非逃避。
"我们再度陷入沉默,而只是谛听微波细浪拍击海堤的声响。沉默的时间很长,竟至忘了时间。 等我注意到时,她早已哭了。我用手背上下抚摸她泪水涟涟的脸颊,搂过她的肩。"()
"我沿河边走到河口。在最后剩下的50米沙滩弯腰坐下,哭了两个小时。哭成这个样子生来头一次。哭罢两个小时,我好歹站起来。去哪里还不知道,但反正从地上站起,拍去裤子上沾的细沙。 太阳早已隐没。移步前行时,身后传来细微的涛声。"()
"我放开手风琴后,女孩仍然闭着眼睛,双手紧紧抓住我的胳膊。她的眼睛里溢出泪水。我把手搭在她肩头,吻着她的眼睛。"()
"我静静地继续抱住她,象要把她整个包拢起来。我不时吞声哭泣。我为失去的东西而哭,为尚未失去的东西而泣。"()
"我望着玲子的眼睛。她哭了。我情不自禁地吻她。周围的人无不眼盯盯地看着我们。但我已不再顾忌。我们是在活着,我们必须考虑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


终于把这篇长而又长的村上春树作品评述写到了尾声,一如我自己所预料的,文章这种不完备的容器只能表达不完备的思想,避免失望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充分认识这一现实。
再添两句,说说村上春树对我个人的影响。
读村上的作品始于去年的六月,最初是,那是在北大附近一个小资情调浓厚的小酒吧里,我完成了毕业论文而尚未举行毕业典礼的那段闲暇里,一边喝薄荷茶一边读下来的。之后陆续读了他的其他作品。至今他的每部作品我都读了三,四遍以上,这种阅读方式过去没有,将来想来也不会再有。
从村上春树的笔下我学到的东西非常多----自我抬举的话就象他从哈特费尔德和费茨杰拉德那里学到的一样多。不仅仅是写作技巧与语言,更是一种看待生活与世界的视角。村上春树的作品从来不停留在生活这一层面上,他的笔直击对于人类而言生活与世界的核心,人类的灵魂本身。
有人喜欢村上是喜欢他笔下那种孤单失落感,有人因相同的原因反感他。然而村上春树所表达的远甚于此,他描述了一个为人们长期所忽视的真理: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要寻求意义,只能向人本身去寻求。
我曾经因为所谓意义的失落而颓废地活着,感谢村上春树告诉我这一真理,形式上的颓废遂等同与廉价的伤感。
在他的众多作品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不是,而是他的处女作,他对写作本身的意义与对世界的把握早在那时就一清二楚。
"一切都将一去杳然,任何人都无法将其捕获。 我们就是这样活着。"()
感谢村上春树,他告诉了我这世界上最应该把握的是什么。
村上春树自然说不上最优秀的作家,也谈不上写作技巧最出色的作家,然而却是我所见的最深刻的作家。从古至今的作家里,写作最终写及"人"这个深度的并不太多。而超越"人"这个深度的,据我所知,从来没有。
在村上的笔下他托非现实性代表人物鼠描述了这个写作,也许是艺术上最高境界的期望:
"'我一声不响地看着古坟,倾听风掠水面的声响。当时我体会到的心情,用语言绝对无法表达。不,那压根儿就不是心情,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完完全全被包围的感觉。就是说,蝉也罢蛙也罢蜘蛛也罢风也罢,统统融为一体在宇宙中漂流。'
说到这里,鼠喝掉泡沫早已消失的最后一口可乐。
'每次写东西,我都要想起那个夏日午后和树木苍郁的古坟。并且心想,要是能为蝉,蛙,蜘蛛以及夏草和风写点什么,该是何等美妙!'"()
绝大多数作家,不,绝大多数的人都用人的寻求意义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少数天才的作家看到了人的灵魂本身。但是从来没有人能真正用这个世界本来的,摈除人本身的因素去观察这个世界。
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未知。
引述哈特费尔德的话结束本文:
"同宇宙的复杂性相比,我们这个世界不过如麻雀的脑髓而已。"


--
活五月风暴100周年,然后死掉。

Phageous (皮埃居)


转自:etang失落的天空,村上春树专栏


 新叶儿 (2002-11-26 8:29: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好久未见这般系统的评过
村上的东东了!
再来看一遍~~
 季风 (2002-11-26 19:59: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说多了都是废话
尽在不言中
 莲姬 (2002-11-26 20:21: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完整 不完美
 渡边升 (2002-11-27 21:22:00)顶部 | 返回 | 村上春树的森林 
 对喜欢分析的朋友来讲,“切得”还不够碎;对喜欢意会得朋友来讲,真的多了。

(C) 村上春树的森林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