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明珠:迷失的森林,谜样的森林
迷失的森林,谜样的森林
文/赖明珠
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会让人迷路的森林。那种,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巨大原始森林。
风靡60年代的披头四唱出了名闻世界的曲子《挪威的森林》。1987年村上春树又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在日本获得数百万读者的广泛注目和热烈回响,甚至造成无数影响深远的村上春树的现象。
《挪威的森林》是书中女主角直子最喜欢,并百听不厌的曲子。
在台湾,《 挪威的森林》也陆续出现过两、三种甚至更多版本的中文译本,并已受到许多读者的喜爱。
对不同的人来说,《挪威的森林》具有各自不同的意义。
当这本书刚出版时,我看完原文曾经考虑要不要翻译?以国内的尺度来说,这本书是不是过分开放?对青少年会有什么影响?后来出现中文译本时,我松了一口气,至少我不必烦恼或犹豫要不要译了。现在,为什么又回头来译呢?12年来,在我译了许多本村上春树的作品之后,为什么唯独缺了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挪威的森林》呢?除了由于本书台湾区中文版权最近才首次由时报出版公司取得之外,我也重新思考有没有必要译?
我找出原书和各种版本来读,既然已有多种版本了,再译是否多此一举?许多读者已经读过了,新版还有人要读吗?不同版本虽然大同小异,但在那小异之间,确实仍有一些微妙的不同,相当值得玩味。但正如每个读者对村上的作品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不同的喜爱程度一样,每个译者首先也不过是这众多读者中的一个而已。何况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年龄读起来又有不同的感受。或许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迷路”的过程。书中人物的“迷路”经验,有没有可能成为读者迷路时的罗盘?而且我知道确实有一部分读者希望能看到我的译本。虽然我不一定能让他们满意,但这似乎是我必须做的一件事,否则好像对不起谁似的。
村上春树的作品,往往使读者彷佛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一样。有人为他创意的意外性感到折服,有人为他文字风格的独特感到新鲜,他的日常性令人容易亲近,而他的非现实性则更令人神往。
内心独白式的描写,让读者感觉“只有自己才懂”或“终于有人了解我”般的喜悦,并有一种想介绍给朋友的欲望。但朋友未必像自己一样喜欢,这时难免感到失望,为什么这么好的作品别人却不懂得欣赏?确实他的作品不一定能让人一见钟情,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一旦喜欢的人却往往会搜集他的所有作品,甚至所有的版本。
或许因为村上的作品,总会触发读者一些联想或感触,而成为读者的二次创作般,使他们非常想找读过他作品的人来讨论、印证和分享那种“谜”般的感觉吧!
尤其《 挪威的森林》作者对于永远回不来的岁月、永远回不来的人、永远回不来的东西,做了一番深入秘境式的剖白和披荆斩棘式的探索。
虽然别人的伤,你未必会痛。但如果有兴趣解“谜”,却也不妨读读看、写写看。
原载97年6月《中国时报》
——————————————————————————————————————
主页君按:张明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供大家参考。
“译者赖明珠曾在报上发表《我,与村上春树森林》一文,在开场白中有这样的句子, 则值得商榷: 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会让人迷路的森林。 那种,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巨大原始森林。
事实上《挪威的森林》一书中, 并未出现这样的“传说”,并没有一座“巨大的原始森林”。 翻译者细读过全书,应该最清楚才对,然而为何仍然写下这样的文字呢?我向译者赖明珠本人求证这个问题,她表示,记忆中这一段文字并非出自她的手笔,应该是编辑添加进来的。若是如此,编辑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则传说及一片“大得让人迷路、巨大原始的森林”, 对于一篇报导、 评介的文章而言,实在是不应该发生的误导。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赖明珠:迷失的森林,谜样的森林:等您坐沙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