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剥离商业效益的“村上春树”

《托尼瀑谷》:被剥离商业效益的“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文学,一向与大银幕无缘。像村上那样享用声誉、甚至代表了一个群体印象的人气作家却罕有作品被影像化,这对向以把文学当作艺术源泉、衣食父母的日本影坛来说委实是个异数。

众所周知,村上本人热爱电影,年轻的时候给杂志社撰写影评,崇拜好莱坞,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能隐约窥见他受到好莱坞西部片的情绪影响。讽刺的是:如此这样一个铁杆“影迷”的文学,却得不到日本影坛应有的“关注”。恐怕村上自己对此也耿耿于怀吧。除1981年《且听风吟》曾被村上的中学校友大森一树搬上银幕、1988年野村惠一改编《她的埋在土中的小狗》的《森林的另侧》,及山川直人的两个短片(《再袭面包店》、《遇见100%的女孩》)以外,村上文学再没有像样的、由正经导演改编的电影了。比起同辈的渡边淳一、村上龙作品不断受到影坛青睐,村上文学仿佛矮了一截似的。

村上文学罕见银幕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得不到影坛的足够重视:七O年代末踏上文坛的村上,是听着爵士乐、啜着伏特加、看好莱坞电影、读西方小说长大的“垮掉的一代”,其创作基本与民族无关、与日本传统文学无关。按照大江健三郎的说法,村上文学隶属世界性“亚文化”体系,充其量是名噪一时的东西。对严格的电影艺术家而言,实属无足轻重的低一格的东西:譬如村上作品中经常出现主人公看了部什么电影感觉真妙啦!听了什么曲子后回味无穷啦……文学中这样还有情可原,倘使拿它做电影的主题岂不荒谬?

罕见银幕的另一个原因,由村上文学的特殊秉性决定:村上文学疏离现实,最大限度地淡薄了“生活的真实感”及“人的存在感”,那些由失落、寂寥、虚无及怅怅情绪所组成的呓语图谱,传达了一种氤氲的感受和体验,即所谓村上式的“都市的感受性”,这绝非依赖故事情节的电影载体所能轻易表现出的。纵然有凡庸之辈觊觎村上文学的票房号召力,也匮缺改编村上文学的才能和勇气。

市川准导演《托尼瀑谷》,改变了村上文学颇受冷落的尴尬境遇。广告师出身的市川,早前便以隽永的湛蓝色影像竖立了风格,他的电影往往淡化掉叙事环节,配以静谧的长镜头,在画面角落里嵌着沉默寡欢的角色……毋宁说:市川是个善于写意、摹情状绪、抒写感知的导演。这是他与村上艺术观的不谋而合。抑或说,市川的影像能与村上的文字对号入座。

村上的《托尼瀑谷》,情节中原本泛滥着不可避免的商业元素--名牌服装。英子满满一堂屋的时尚衣装诉诸影像,足以吸引数十家时装商前来赞助,影片很容易就能像《下妻物语》为“Gothic Lolita衣”打广告那样,沦为一场“村上式”的时尚衣装秀,赚它个盆满钵满。以市川对广告圈的熟稔,这样做实在是驾轻就熟。然而,他没有这样做,这简直有些出人意料,--这是他断然放弃广告制作,一心一意创作“真正”电影的决心。

市川非但没有让“时装”喧宾夺主,反而有如反拨心理似的:岿然不动的长镜头,小景深,虚化了角色之外的一切。简洁、干净、剔透、严谨、娴静、平淡,市川的恍若被过滤过的朴素布景,与其它广告师出身的导演新作--石井克人《茶之味》、关口现《杀妻总动员》等--的那些绚烂奢华的画面,形成了另辟蹊径的反差。

背景的单调乏味,是主人公托尼寂寥内心的真实投影,就好比色盲症患者看世界似的,市川摹景托情,把托尼毫无生机的灰色情绪感染给观者。

为保留原著诗意的韵味,市川竭力不使用人物对白,而是借助旁白--那冷漠的、缺少感情色彩的化外音“朗诵”--加剧了影片的惆怅。有些类似于电台的“广播剧小品”,也让人联想到日本早期由解说员解说的默片;市川回避特写镜头,尽可能诉诸中/远景长镜头表现,宛如在向沟口健二的“一个镜头主义”致敬似的;不采用胶片物理属性的剪切,而是一个长镜头毗连着下一个场景,绵亘不绝,模拟出“卷轴画”般的徐缓流淌。

对原著的灵魂--久子于丧偶后的托尼心田驻留下不可磨灭的泪痕,市川的细腻诠释是很见功力的。托尼前妻的硕大的储衣间内,挂满一列列时尚女装,溯光,光影斑驳,可看见空气中浮动的尘埃。久子进屋,托尼蹲在门扉边等。久子屏息望着眼前的一切有些不知所措,开始换衣,一款接一款,轻轻地,还试了几双鞋子,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身体逐渐战栗--用村上的话说,有些类似于性兴奋的感觉--再难以抑止翻腾的感情,倏尔抽噎起来,一大泡泪水夺眶而出。这个过程的一切,悉数收在市川的一个全景长镜头下,微妙中的冷静、细腻中的儒雅、律动中的简约、情绪中的克制,市川以缜密典雅的影像构图洗练了村上文学的美感。

影片资料:

《托尼瀑谷》
导演:市川准
原著:村上春树
主演:尾形一成、宫泽理惠
出品:日本(2005)



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

被剥离商业效益的“村上春树”: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

表情
还能输入210个字